用科创引擎为“微创速度”加把劲,上海微创医疗从跟跑者跃升全球领跑者
发布时间:2017-12-14 报送来源:新民晚报、上海科技

国内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品质的国产心脏起搏器,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第二代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系统,全球第一及唯一的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具有国际独创性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及输送系统……你能想象吗?如此众多的国内乃至全球第一的手术机器人,来自于一家不到20岁的上海民营企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要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意味着,实体经济是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发展要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创新动能。相信更多本土企业会如微创医疗一样,给企业装上科创引擎,从科研中找到“获得感”,从创新中求得新发展。

走进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微创工程研究院,透过“创新现代科技观摩走廊”两边的宽大玻璃窗,犹如看到一幅中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缩略图”:本土医药企业很少有的精密管材技术中心,触摸科技前沿的量身定做医疗加工中心,引领未来的人工心脏研究室……每一个实验室都是从无到有,每一项先进技术都必须经历漫长的跟跑,折磨的并跑,才可能走向领跑。而领跑一样是一路艰险。

走廊另一端,一面荣誉墙上写满微创“奇迹”:2007年,微创医疗开始与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结缘,近四年来更是每年都捧回含金量十足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在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精华并不在此。”微创医疗首席技术官罗七一博士的介绍,跳过荣誉墙,指着旁边展板上的一艘艘“军舰”道出“真相”:

以微创冠脉、微创骨科、微创心脉等十艘不同吨位的“航空母舰”及微创工程研究院、微创智慧医疗、微创学院等五艘为它们提供动力和后期保障的“补给舰”,构成了微创医疗“10+5”联合舰队的企业运营模式,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充满活力,每一款不同领域的新产品都能引领行业技术之先。

“火鸟”蜕变“火鹰”

15年前,罗七一初入微创医疗时,国内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使用的支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相比财大气粗、技术雄厚的跨国企业,微创医疗明显羸弱,生存和创新似乎是两条完全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可微创医疗的科研团队却怀揣着一丝创新的“浪漫主义”,坚持实施前瞻性的产品开发策略,将资源集中投入于当时前景尚未明朗的冠脉药物支架开发上。“在2004年,我们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国内首个药物支架Firebird(火鸟)冠脉药物支架系统诞生。”

微创医疗从此被带入发展的“快车道”,可“火鸟”还是跟跑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并跑、甚至领跑?2014年,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Firehawk(火鹰)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面世。“‘火鹰’支架是全球第一以及唯一的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它在只有头发丝粗细的网架上,承载着达到航天级水平的目标智能捕捉与定位以及超微3D打印凹槽填充等多项国际尖端技术。”罗七一介绍,“它也是目前国际上载药量最低的药物支架,携带仅需同类产品约三分之一的药剂量便能实现同样的医疗效能。”“火鹰”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已经在欧洲完成了1600例临床实验。

凝聚创新人才

对于不少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普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人才储备不足。没有人才,企业的创新从何谈起?

“我们设立了‘双通道’人才计划,即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双通道,鼓励并引导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罗七一说。此外,微创医疗还开展了由“双十海归领军人才计划”“双十新生代领头雁计划”和“百位雏鹰培育计划”组成的“三划”,吸引外部行业领军人才加盟,完善内部人才梯队建设,激励更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发挥所长,为长期发展做出贡献。“接近三分之一从事技术的员工能进入到这三个计划中,而雏鹰计划的对象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工作2年后就有机会入选。”罗七一说。

依托这样一套人才体系,微创医疗的人才资源得到了持续增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集团先后有5人当选“张江卓越人才”,成为张江地区唯一一个连续五年获此荣誉的企业。

创新走出国门

在罗七一看来,中国企业创新与创业的成果不应局限于在国内落地,更重要的是能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中国质量”,叫响“中国品牌”。“我们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5%-18%投入科研。”罗七一说,“在当初‘跟跑’的过程中,我们的科研人员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从‘想去做’变成了‘做得到’。‘火鹰’支架在100微米宽的支架杆上识别出长度约600微米、宽度约50微米、深度约30微米的外表面凹槽技术,就是我们工程师潜心开发的结晶。”

近年来,国家面向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行业不断释放政策利好,国产医疗器械厂商在与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们的正面交锋也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国企业不少靠压缩成本取胜,却忽略了品牌的建设。”罗七一表示,在新时代,微创医疗将继续加速向多元化、集团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五年,医疗器械产业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将由过去重数量和产量逐步走向质量和品牌,科研能力强、品牌影响大的创新型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平均每15秒就有一个微创医疗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而未来,微创人们想把“微创速度”提得更快。

(新闻、图片来源新民晚报、上海科技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