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2017临港科技创新指数发布
发布时间:2017-11-15 报送来源:临港集团

2015年以来,临港集团深入贯彻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加快落实市委主要领导到临港地区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届市委十二次全会决议,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全球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推动临港产业转型、园区转型、集团转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重大的成就。

临港集团面向建设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战略目标,建立覆盖全集团、全产业链,与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体现创新亮点、凸显临港特色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编制2017临港科技创新指数(以下简称“临港指数”)。

2017临港科技创新指数总体情况

以2011年为基期(基准值60)进行合成测算,近六年来,临港指数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至2016年末达到114.21,年平均增长率为13.74%。临港集团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功能承载区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成效初显,特别自2015年以来,临港指数呈加速发展趋势,体现在科创要素集聚形态初显,产业升级转型效果显著,服务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临港科技创新指标体系

临港科技创新指数以科创要素吸引力、产业升级创造力、服务支撑竞争力“三个力”的内涵和功能为依据,包括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12项核心指标。

三个一级指标:三个“力”

1.科创要素吸引力指数

科创要素集聚形态初显

至2016年末,科创要素吸引力指数达到113.06,年平均增长率为13.62%。

发展亮点:

临港科技创新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加快集聚。2016年,临港产业园区就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33%;企业研发费用约占全市企业研发费用的20%;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量达到889家,比2011年增加370家;共性技术平台数量达到18所,比2011年增长了倍;重点布局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2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2. 产业升级创造力指数

产业升级转型效果显著

至2016年末,产业升级创造力指数达到113.98,年平均增长率为13.69%。

发展亮点:

临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价值产出能力和竞争力提升明显。2016年,临港产业园区企业专利授权量达到1万1千余件,比2011年增长两倍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达到452.50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两倍,销售利润率比2011年提升近一倍;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龙头企业数达到193家,比2011年翻了一番以上。

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数,从2011年的6个,累计增加至2016年的11个。2016年,两个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3. 服务支撑竞争力指数

服务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至2016年末,服务支撑竞争力指数达到115.59,年平均增长率为14.01%。

发展亮点:

临港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临港产业园区科技服务机构达到243家,比2011年增加近两倍,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46家,拥有科技服务平台48个,累计培育了111家上市(挂牌)企业,比2011年增加两倍。临港集团尤其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安家落户,累计建设人才公寓面积达到57.51万平方米,仅2015年一年,新增建设人才公寓面积29.03万平方米。

二级指标发展情况 

11项二级指标分析反映出,“资源”的吸引力、“产出水平”的创造力,以及“基础”和“环境”的竞争力在2015和2016连续两年进步比较明显。“能级积累”和“引领示范”的创造力、“效果”的竞争力在2016年发展效果比较突出。

2017临港科技创新指数

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及12项核心指标,通过6年数据测算和翔实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2017临港科技创新指数,客观反映了临港集团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与成效。

至2016年末,临港科技创新指数达到114.21,年平均增长率为13.74%。指数报告充分反应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自2015 年以来,临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实力、贡献和价值全面稳步提升。同时,在创新资源集聚、企业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关注的亮点,具体表现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研发投入突破式增长、创新主体能级提升、产出水平内涵成长、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日趋完善等特点。

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临港集团始终以“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遵循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 临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