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民机、大数据、人工智能,首届COMAC科技创新周给你惊喜
发布时间:2017-09-11 报送来源:浦东国际人才城微信公众号

9月4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爱丁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方联合主办的首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召开之际,C919大型客机首飞机组首次集体亮相高校校园,走进上海交大,说说国产大飞机研制、试飞那些事。

2017年5月5日,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行首飞。伴随着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庞大的机身逐渐加速向前滑行,正式开启了它的首次试飞,这也是对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技术的头一次实战考验。令人惊喜的是,C919的试飞结果给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在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的活动上,机长蔡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自豪感溢于言表:“C919首飞全程79分钟,飞行表现堪称完美,全程没有出现任何告警。”

与蔡俊一同亮相的还有副驾驶吴鑫、观察员钱进以及试飞工程师马菲和张大伟。首飞机组五人分别由60后、70后和80后三代人组成,兼顾了经验、技术和激情,马菲笑言有“学霸”、有“定心丸”和有最重要的“安全防盗门”,堪称“黄金搭档”。据悉,这不仅是机组完成首飞任务后第一次走进高校,也是第一次集体亮相。

试飞工程师对很多人而言也许还是个陌生的职业。对于飞机制造来说,一种新型号研制出来后,必须通过实际试飞来检验整个飞机从起飞到空中做各种动作再到降落的动力性、可操作性以及安全性等是否与设计方案相符,检验各个部分的可靠性和完善程度,使飞机在交付使用前达到最稳定的飞行状态。早期整个试飞完全是孤胆英雄式的“跟着感觉走”,事故屡见不鲜。也正因为如此,试飞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作为中国第一批经过国际认证的试飞工程师,“80后”马菲的主要职责是在执行试飞任务时,和试飞员一同登机飞行,共同配合完成试飞科目。试飞员主要负责操作飞机,试飞工程师作为科目的编导主要负责数据的监控。

马菲讲述了一个特别的幕后故事。首飞的成功,离不开上海浦东机场的全力保障和乘客们的支持。5月5日那天,由于首飞,乘客们被滞留在机场,令她感动的是,当天不仅没人抱怨,反而很多人都在晒朋友圈,发一张滞留机场的照片,并配上一句话“我在浦东机场参与并支持国产大飞机首飞!”这点让首飞成员们觉得这些年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她也想借此机会向5月5日那天滞留在机场并支持首飞的每一个乘客说声谢谢!

试飞中心钱进主任表示,未来还将有6架国产大飞机投入科研试飞,不仅要完成飞机系统试验还要完成各种系统试验,只有试验证明完成国际标准,才能放心将中国大飞机投入国际市场,让世人安全坐上中国大飞机。

中国商飞与上海交大签署合作

此次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活动上,上海交大与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汇聚双方优势资源,推动“民用飞机空地一体化试飞验证平台”项目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作为“2017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工业强基第一批)”申报项目之一,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申报的“民用飞机空地一体化试飞验证平台”目前已于2017年6月通过公示阶段,即将获批立项。

双方将开展数字化试飞模型建模、试飞数据空地对比监控、试飞风险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面向大型客机试飞任务现场支持的数字化风险管控平台,对试飞风险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降低试飞生产作业的风险等级,提高任务执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项目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国外主流试飞机构保障试飞安全、提高试飞效率的核心手段,项目成果在全国具有显著的“唯一性”和“创新性”。

上海交大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表示,发展大型民机项目,对于促进我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民用航空市场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重大专项“大型客机项目”落户上海,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和上海交大签署了第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交大和中国商飞签署了第二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人员互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大量合作交流,为今后的持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首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活动多

9月4日至9月8日,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爱丁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方联合主办的首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举行,开幕式在中国商飞上飞院举办。科技创新周围绕“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材料与结构多尺度建模”、“民用飞机建模与仿真技术”、“民用飞机研制基础技术”等4个前沿领域举行多场次的创新演讲、主题论坛、平行研讨会等类型丰富的活动。

来自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英国上海总领事馆、苏格兰国际发展署、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科协、上海市航空协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GE航空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中国商飞公司的领导、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围绕“飞机设计与人工智能”主题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前沿科技,探讨应用实践。

交大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副院长、航空航天学院教授肖刚就“基于大数据的民用飞机未来运营模式探索”主题指出,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IT实现方式,在深刻影响IT业变革的同时,也为航空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飞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运营数据最能体现民机的大数据基因,基于大数据的飞机运营支援将会是其在航空产业施展拳脚的主要战场之一。未来,科学工作者可以结合航空公司具体业务需求,针对飞机典型复杂系统,采用类似“望闻问切”的中医治疗手段,利用海量运营大数据准确预测,甚至提前预知运营中飞机潜在故障,从工程应用角度探讨这些关键技术的大数据实现平台以及基于大数据的运营业务流程。可以想象,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飞机“生病”了,也会逐步由计算机帮助飞机进行预测、智能、增效、可靠的就诊,改变现有民航飞机依赖于飞机“病历卡”定检维修模式。

交大自动化系教师吴奇针对“人机协同决策的智能飞行预警技术”表示,随着航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智能技术发展,人机混合决策技术逐渐在航空中得到应用,飞行员的角色开始从驾驶飞机逐渐向管理飞机过渡。飞机的飞行过程成为一个涉及“人-机-环”综合系统的复杂过程,交大电院航空航天大数据研究中心在基于大数据的航空安全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海量飞行数据驱动下的飞行工作能力状态实时监控模型和飞行状态识别与预警模型,实现了飞机飞行诊断型事故分析向预警型风险控制的研究转变,推动飞行安全研究从宏观的时域监控技术向更深层的微观成因分析技术发展。

(来源:科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