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保障谋福祉 创新实干促提升——普陀区积极落实民生领域重点工作,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8-31

十届区委三次全会召开后,普陀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紧扣“加快‘三个转型’,正确处理‘六对关系’”的主题,积极落实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充分做好群众保障,在“创新实干”中增进群众福祉,为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贡献力量。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受益面

  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年底前,实现“长风8号”项目结构封顶,加强对5个街道的“长者照护之家”项目和7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督促指导,实现全覆盖。推进2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以及新建6个、改建12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项目,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指标。积极实施350户适老房改造项目,为困难老人家庭提供安全便利生活环境。

  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年内实现养老机构消防喷淋装置全覆盖;为全区养老机构安装电弧灭火装置和灶台喷淋装置;对3家养老机构实施电气线路安全改造。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在3家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实现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全覆盖。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结合“养老服务包”试点工作,统筹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在社区推进有街镇特色的为老服务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开展2017年度“最美护理员”评选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不断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体系。有序推进“长护险”试点工作,扩大定点服务机构范围,开展第二批定点养老服务机构业务操作培训;探索制定民政领域“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理顺“长护险”服务项目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关系,不断满足老年群体服务需求。

  深入推进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优化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完善轮候转介机制;做好第三方评估队伍市场化督导与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完善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体系。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治。开展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养老机构运营考核及登记评定等工作,加快养老机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区养老服务联合会作用,通过护老者培训课程、志愿者招募等,带动养老服务行业水平提升。

  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加快推进居委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方面,继续做好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月报制度,排定工作计划,分批次深入各街镇开展走访调研,及时有效指导居委会开展标准化建设改造和项目创新,并会同相关部门和居村协会对已完成的居委会开展评估验收。居委会信息化建设方面,根据18个业务条线部门反馈的电子台账表单梳理情况,对系统进行再完善;适时开展各街道、镇联络员的实操培训,明确系统权限和操作流程。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区级业务条线部门下派居委会行政协助事务的准入机制;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协助第三方加快居委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模块的建设,开展项目相关招投标工作,在全区逐步推广应用。

  落实全岗通工作机制。探索实践居委会社工“一专多能、事务通会”的新机制,对接现有信息化平台中的“政策知识库”,拓宽居委干部知识面,畅通为民服务渠道。梳理汇总形成《居委区“百事汇”工作指导手册》,其中包括260余项社区居民经常咨询办理的业务事项,模拟设计20余个居民区工作场景,以案例形式直观生动地指导居委会社工解决好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加强社工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制度完善、多层培训、评价评估、考核激励的社工管理常态化制度体系,探索实践“社区达人养成计划”,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和监督社工的业务培训、上门走访、受理接待等日常工作中的绩效表现,并积极与区有关部门会商研究完善居民区社区工作者的绩效奖励分配方案。对业务政策精通、服务表现出色的社区工作者授予年度“社区达人”称号,并与居委会服务能级评估、个人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加强社工队伍培训。在区层面,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师资力量,以及“直通990工作室”、兄弟区和普陀区居(村)协会的专家团队,结合落实“百事汇”工作机制,推广居民区信息化建设,宣传《居委会工作条例》等重点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定期举办各类专题的“社区课堂”培训活动。在街镇和居民区层面,以“走出去”为主,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指导街镇开展有重点、贴合实际、符合需求的专项培训和能力拓展等,不断提升居民区社工的政策理论学习能力、专项业务受理能力、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和信息化操作能力

  配合做好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指导各街道、镇因地制宜地做好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等为老服务设施的布局规划,加紧整合各街道、镇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资源,做好体制机制设计,力求将服务功能向片区延展和分流,鼓励和扶持优秀、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片区服务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项目化运作。

  关注困难群体,提高救济救灾工作水平

  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各类政策,推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开展“爱心助老”实物帮扶及“爱心传递”义务家教活动,探索资金帮扶、实物帮扶等个性化的帮扶形式,扩大帮扶受益面;针对下放户口回沪定居人员开展生活困难对象摸底,了解困难对象需求。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合理布局工作场所,优化设置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室、活动和阅览室等设施,提升救助水平。

  有序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修订完善《普陀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以协议储备形式,加强区内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认真开展收入核对工作。全力推进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老年统一照护、特困人员供养等专项救助项目的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组织开展核对员培训工作和住房保障项目核对业务抽查工作。

  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开展以“携手慈善,与爱同行”为主题的2017年“中华慈善日”活动,通过宣传活动、慈善捐赠、座谈研讨、知识竞赛、慈善汇演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公益活动,弘扬慈善文化。以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曹杨新村街道“心益成长计划”和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小伙伴成长计划”为载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项目,传播慈善正能量。

  加大监管服务力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严格登记审查,强化社会组织发起人责任;加强部门协同,落实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的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行政执法。启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第二批试点工作。

  完善社会组织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和品牌建设。举办供需对接活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跨界合作,传播公益慈善理念。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对社会组织的事中事后监管和执法监察力度,加大对“名存实亡”社会组织的清理力度,夯实预警网络基础建设。

  推动社区基金会规范运作发展。强化政策、人力资源、资金筹集、项目、财务等系统培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自律自治,促进社区基金会规范运作;进一步加强社区基金会运作专业人才培养。

  加大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力度,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开展双拥共建系列活动。建立“双月恳谈会”机制,加强军地交流;定期举办双拥工作座谈会,为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办好拥军优属实事。着力解决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五难”“三后”问题;更加关注优抚对象中低保、失业等困难群体,在符合基金会宗旨及政策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更多关爱和帮扶;广泛深入地开展“关爱功臣”各项活动和项目,落实上门走访慰问、日间照料等精神慰籍和生活帮助服务,进一步提升广大优抚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做好双退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做好2017年度符合政府安排的部队转业士官接收安置工作,落实安置岗位指标;开展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积极扶持就业创业,全方位保障退役士兵权益;完善本区退役士兵资料,及时跟踪了解退役士兵现状;规范军休干部接收安置程序,推进军休服务管理标准化。结合重大时间节点,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