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关于开展临港地区2017年度(第二批)智能制造产业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8-30 报送来源:上海临港

为贯彻落实《推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2015-2020)》和《关于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若干配套政策》,推动临港地区智能制造发展,根据《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7年度智能制造产业专项申报工作拟分两批开展,现启动第二批,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申报截止时间:9月12日

申报网址:http://lgzx.iparkcloud.com/

网上申报系统开放时间:2017年9月1日——9月12日

申报方式:(详见申报指南)

 

联系方式:环湖西三路829号228室

郭延齐      58282107

金 妮        58282092

林 雪        58286061

沈稼鸣      58282023

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2017年8月29日

 

 

2017年度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专项申报指南

 

为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精神,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2015-2020)》的有关内容,加快临港地区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推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发展,根据《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专项实施细则》,特发布本指南。

一、申报范围

专题一:智能制造共性平台建设

加快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支撑、工业互联网应用和协同创新等功能平台,服务于船舶、海工、航空、航天、3C等先进制造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研发和应用平台。

方向1: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扶持资金上限2000万)

建设内容:面向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智能传感与物联网、智能与特种机器人、智能控制与维护、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智能生产系统与能效管理、智能制造大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包括智能机器人应用、智能装备与工艺集成、模块化集成技术、数字化仿真及应用、智能物流等,规划智能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打造集研究、规划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综合公共服务应用平台。

方向2: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平台(扶持资金上限5000万)

建设内容:开展工业智能创新应用研究,实现针对典型工业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评估方案,建立工业智能应用安全评估体系;开展工业物联网专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示范;针对工业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协议、应用协议、数据规范、标识等有效互联与集成需求,推进应用协议间的互操作研究,中间件研发与标准制定,基于各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互操作测试实验室及其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工业互联网工控设备识别和定位技术、工控系统和专用网络漏洞分析技术、基于工控系统、云计算及虚拟化等环境下安全检测和监测及防御技术、安全评估能力建设等。

 

方向3: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平台(扶持资金上限5000万)

建设内容:开展脑科学、类脑人工智能数据标准和平台架构研究,建设智能云数据中心支撑多语种语音语言、脑科学、医疗影像等方向的研究和应用,形成面向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应用的人工智能云服务、面向行业智能硬件厂商的人工智能云服务以及面向行业客户提供私有人工智能云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模式,并探索优化商业运营模式。

 

专题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支持海洋工程与船舶、新能源、3C行业、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创新,重点支持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推广应用,满足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智能化要求;推进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方向1:数字化车间(扶持资金上限2000万)

建设内容:集成智能排产与调度、智能工艺参数优化、物料智能识别与跟踪、多机器协同作业与检测、装调姿态实时跟踪和测量、装配过程信息自动采集和分析、装配性能在线测试、生产作业实时管控等智能制造要素,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混流生产的智能/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

方向2:智能工厂(扶持资金上限5000万)

建设内容:集成产品全要素设计与工艺仿真、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感知与集成、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实时智能管控、ERP/PLM/MES/SCADA等系统纵向集成、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的工厂全流程网络化制造等智能制造要素,实现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协同等智能工厂应用示范。

方向3:智能制造新模式与解决方案(扶持资金上限200万)

建设内容:面向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智能化要求,支持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车间互联互通网络架构与信息模型、生产与管理系统协同与集成、大数据分析与优化云服务等研究,构建集设计研发、工艺开发、试验验证、生产制造与服务一体化的企业闭环管控协同平台,实现企业横向、纵向及端到端的集成。支持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类型的生产制造型新模式;支持远程运维服务等业务创新与智能服务型新模式。

方向4: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及示范(扶持资金上限3000万)

建设内容:面向人工智能和脑智科学领域,推动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感知和认知技术和器件、脑分析技术及设备、智能医疗器械和设备、智能机器人、脑科学和医学数据库及挖掘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研制,建立智能语音等协同应用数据和服务平台支撑行业发展。

 

专题三:面向智能制造的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研制(扶持资金上限1000万)

围绕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规划,深度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结合临港基础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高端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电路及核心芯片、船舶与海洋工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具有感知、决策、控制功能的重大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现关键核心材料、工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

方向1:机器人、高档数控装备及智能产线

支持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操作系统的研制,开展水面无人船、水下探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数控装备的应用和集成,形成不同行业的智能产线成套装备体系,提升制造业能级。

方向2:面向航空航天的技术、产品及装备

支持新一代微小卫星平台研制,推动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支持航空领域的先进工艺、材料和装备的研制,解决国产大型客机以及通用航空领域的产业链配套;支持复杂起降环境的大型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和水陆两用飞机整机的研制,以及先进航空电子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低空空域管理系统的研制和试点示范。

方向3:面向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新材料、关键工艺及装备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新能源汽车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支持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智能配套产品及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国产化配套瓶颈;支持高端工程机械相关的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工程应用。

方向4:面向集成电路的设计材料、装备

支持光电子集成芯片、高速存储芯片等的设计研制和产业化,面向IC全产业链,推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检测等领域的新材料和特种装备的研制生产与集成。

方向5:面向智能处理的软硬件系统开发

支持高精度低功耗传感器研制和工业环境通信传输技术研究,推动制造过程优化系统、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系统、设备远程监控与健康维护系统、安全管控系统方案及产品的研制,提高智能装备软硬件系统级安全,建设第三方评估及功能验证平台。

 

专题四:支撑环境建设

结合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与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创新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区域内开发主体根据临港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本区块产业定位及导向,有序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组织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专业沙龙等交流活动;建设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平台,引入智能制造国际前沿技术成果;推动智能制造人才标准的制定和智能制造学历教育;支持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方向1: 与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内容:面向智能制造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关键元器件及产品测试、孵化平台等第三方服务,支持面向智能制造的生产性服务。

方向2: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专业园区建设

建设内容:加强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专业园区建设,支持特色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工程中心建设,强化开发主体对特色园区产业链的针对性服务,有序推进智能制造成果孵化和集聚。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积极申报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

方向3:智能制造产学研交流平台

建设内容:主办或承办智能制造有关的省市、国家或国际高端学术会议、论坛、沙龙及会展活动,汇集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和团队,形成智力凝聚,建立智能制造国际交流平台,为临港地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引入国际智能制造前沿技术成果,建立智能制造技术转移项目库,实现技术成果对接、转让等功能,促进产业化成果落地临港。

方向4: 智能制造行业组织

建设内容:支持省部级以上智能制造领域的行业组织落户临港,支撑临港地区智能制造工作推进,联动并服务成员单位,提供智能制造领域决策咨询、产业规划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方向5: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建设内容:研究智能制造多层次的人才能力标准,尤其是研究智能制造系统级人才能力标准,并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实训平台,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制定。

研究并建立智能制造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智能制造学历教育。

方向6: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配套

建设内容: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

 

二、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注册地、经营地、财政户管地在临港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优先支持有税收贡献的项目。

2、项目在临港地区实施;

3、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4、申报单位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

5、申报单位在所申报的相关领域应有较强的团队和技术基础;

6、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7、涉及用地的在建/拟建产业化项目,项目立项、资金、规划、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手续应完备;

8、项目实施周期:两年。

 

三、申报材料

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申报类别在网上填报(申报网址:http://lgzx.iparkcloud.com/)、在线打印并提交相关纸质材料(模板详见附件)。

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两份,须签字盖章齐全。使用普通纸质材料作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四、申报与评审时间

全年开放受理(节假日除外),分别于5月、9月各评审一次。

 

五、申报方式

采取网上提交材料和书面申报结合的方式,申报材料由企业网上报送所在园区开发主体或镇政府受理并初审(对申报材料的一致性、齐全性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或缺少相关内容的申报材料予以退回或要求申报企业在限定时间内补齐)后,在线打印纸质版并提交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专项办公室。

 

六、联系方式

环湖西三路829号228室

郭延齐      58282107

金 妮        58282092

林 雪        58286061

沈稼鸣      58282023

 

附件:

1、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专项项目申报书

2、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专项项目申报书(智能制造装备首台突破)

3、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专项补贴申报书(国家/市级智能制造项目资金配套、并购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品牌、使用临港自主智能制造产品、举办重大活动、引入行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