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三五”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当前,国际经济贸易格局深度调整,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变化,“一带一路”“海运强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不断深入推进。在这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虹口不懈求索、奋发有为,牢牢坚持以航运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敢“试”敢“闯”的锐气,勇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排头兵”。
“十三五”以来,虹口紧紧围绕“一线两圈四中心”战略布局,坚持总部与高端引领,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专业、特色、精品”的航运服务新业态,不断巩固航运产业作为虹口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2017年,虹口航运产业共实现区级税收6.7亿元,同比增长31.3%。虹口航运业正翻开精彩的发展新篇章。
坚持总部建设和高端引领 推进产业链不断向上延伸
作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的核心区域,北外滩滨江沿线始终聚焦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打造跨国公司总部与本土企业总部“双引擎”,积极带动相关产业集群成链共同发展
2016年,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两大央企正式宣布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其核心运营板块,包括集装箱运输、能源运输、重工以及大陆地区的码头运输板块总部陆续落户北外滩。
中船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中远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金交海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海同律师事务所等一批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以及利胜地中海、太平船务、赫伯罗特、诺唯真邮轮等著名外资航运类企业的中国区总部也纷纷选择北外滩生根发展,有效提升了北外滩航运产业能级,进一步促进了虹口航运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
标杆企业:
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是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4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营,目前注册资本12.599亿元人民币,主要专业化经营包括中日航线、内贸航线及国内支线等在内的中国近洋集装箱运输业务。泛亚航运现有航线共118条,共有船舶267艘,总运力189,630TEU,是国内内贸集装箱运输的龙头企业。
泛亚航运落户北外滩不到一年,已对本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区域经济贡献1.4亿元,位列本区航运企业区域经济贡献之首。
聚焦航运产业“软实力”提升 完善现代航运服务功能
作为提升航运服务产业“软实力”的重要措施,“十三五”期间,虹口紧紧围绕“霍山路”和“密云路”这两大功能圈做文章,紧盯打造“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下功夫
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是以“霍山路”圈建设为核心,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航运界的交流沟通平台和航运信息数据中心。目前,北外滩聚集了35家航运功能性机构,是大陆地区航运功能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每年上海航运交易所的三大运价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等重要行业指数及报告都定期在北外滩发布。
今年“中国航海日”当天,“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正式揭幕,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舶油污损害理赔事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等多家重点航运机构均将入驻,将使北外滩在国内航运界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升。
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是以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项目为核心,依托上海航海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上海港口安全防范培训基地功能落地,将“密云路”圈打造成为涵盖“船员服务产业聚集区、船员文化示范区和船员特色商业区”的船员服务高地,集聚船员的技能评估、权益保障、行业协会、考试培训、劳务派遣、职业介绍等内容,形成一站式服务功能。
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是依托虹口“南部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北外滩空间区位、滨水岸线、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打造金融航运双重承载区。全面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争取创新试点、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保持金融、航运发展国内领先地位。作为资产管理规模全球第一的船东互保机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目前已在北外滩设立国内首家国际保赔管理公司,填补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保赔领域的空白,航运界又一个“全国第一”在北外滩实现。目前协会整体迁移落户北外滩正在有序推进。
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是积极响应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北外滩航运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北外滩成熟的航运产业链,为在航运领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团队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引进或设立专业孵化机构作为服务平台,对基地实施统一的投资、建设与管理。同时制定配套专项政策,引导并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航运电商、科技创新企业入驻虹口,在航运科创领域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传承历史面向未来 营造北外滩航运文化“生态圈”
北外滩是上海现代航运的发祥地,自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此建造驳船码头以来,历经17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航运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北外滩的每个角落
虹口以打造“滨江生态圈”为核心,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通过建设码头博物馆、航海邮局等一批历史文化场馆来凸显航运文化底蕴;通过“上港邮轮城”和上海国际航运与金融服务中心游艇港池建设的不断深入,赋予虹口航运文化更多的内涵。最新成果:
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于2017年6月在北外滩滨江区域开建,是一条以反映上海百年码头文化历史的“长廊”,把上海的都市文化与码头文化、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以600米的玻璃墙为展陈载体,加上雕塑、勒石铭碑、史地人物标志、建筑构件小品等,并利用适当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展示从1843年上海开埠点,到上海近代工业创办,再到先进的社会文明开启的城市发展历史,传承海派文化。根据规划,玻璃墙由“码头衍变”“西学东渐”“名人踪迹”三部分组成。
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还将设置若干个滨江景观点雕塑和模型,包括老上海黄浦江分布示意图、北外滩老码头分布示意图模型、码头拴绳桩、20块码头年轮等。
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舶油污损害理赔事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等重磅功能性机构将入驻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
为北外滩功能提升注入新动力
中国船东协会
中国船东协会是于1993年4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交通运输部为业务指导单位。
经过24年的发展,中国船东协会现在拥有11个分支机构、两百余家会员单位,所属会员经营商船一亿多载重吨,占全国运力85%以上。会员单位包含商船所有人和经营人、管理人,以及保险行业、金融行业、船级社、科研大学等单位。
中国船东协会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秘书处。会长单位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福建省海运集团总公司、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具有包含六家地方船东协会在内的65家理事单位。
2004年12月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2009年被民政部评为AAA级社团组织。中国船东协会党支部多次荣获“交通运输部部管社团先进党支部”称号。
中国船东协会研究我国和国际的水运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水运法律、法规的制订、修改活动,对影响我国水运事业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积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行业利益;加强与国际有关组织的协作,代表我国船东参与有关的国际活动。
2016年12月16日,协会整体迁移上海并落户北外滩。
中国船舶油污损害理赔事务中心
中国船舶油污损害理赔事务中心是国家设立的一家专业负责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索赔案件受理和理赔工作的办事机构。该中心于2015年6月18日成立,属于交通运输部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纳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管理,委托上海海事局管理。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该中心即将入驻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
该中心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秘书处的领导下,面向全国受理船舶油污受害人申请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赔偿、补偿的案件,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支持保障工作和法律咨询服务。
从2016年首次赔付两起无主船舶油污损害案件,到2017年赔付明确肇事船舶的“有主”船舶油污损害案件,在该中心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赔付工作已全面展开。截至2017年6月,该中心已处理五起符合动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条件的船舶油污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赔付款项共计1600万余元,惠及了河北、天津、上海等地区的十余家油污受害单位,越来越多的船舶油污事故受害人从国家设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