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普陀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集全系统之力,持续喊响“树文明教育形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文明创建口号,引领全区教育系统师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明创建工作的常态化、项目化、可持续发展。各级文明单位聚焦创建的主责主业,探索同创共建的形式内容,推动文明校园与行业文明单位深度融合,强化教育机构立德树人职能,形成文明创建共享共融圈。
构建“民生圈”,互解“急难愁盼”。在推动文明单位同创共建中,作为区域内两家全国文明单位,曹杨二中与普陀区中心医院进行合作,学校为医院让出200余个车位,缓解就医群体“停车难”问题。甘泉外国语中学以承接长寿街道慈善超市为契机,将慈善作为共建纽带和载体,在师生中推动慈善公益课程化和日常化,主推社区深耕慈善事业。曹杨中学发挥学校兴趣小组优势,通过打造知识型服务小团队惠及周边居民。普陀区教育系统坚持志愿服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组建“创·智·汇”党员公益团队:创新区域化党建模式,探索党建新思路新途径;智慧引领公益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力量;汇聚党员教师智力,共同投入公益事业。
构建“文化圈”,推动成风化人。强化文化共融,推动文明单位提升文化内涵。长征中学连续十年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通过与嘉兴五中合作,丰富从红船到长征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载体,在未成年人中延续红色基因。晋元中学多年招收西藏贫苦地区学生,打造精品西藏班,开设民俗特色课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宜川中学全力打造书院文化,多年坚持带学生分赴全国四大书院进行访学游学,通过文化考察、讲坛争鸣、提案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传承文化经典,树立修身自觉。上音安师附中长期坚持带音乐进社区、进医院,通过“以音乐之名”项目,为社区居民和医院病患开展音乐指导、音乐讲座和音乐心理慰藉服务。
构建“文明圈”,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同济二附中与区交警支队合作,在交通安全进课堂的基础上,开设沪上首家网络安全课程学校,引导家长学生共同遵守交通规则,践行交通文明。兴陇中学、华师大附中多年参与武宁路、中山北路等路口执勤,参与率覆盖全体教职员工。新杨中学牵头成立“家—校—社”联盟委员会,组织家长担任护校志愿者,建立社区事务听证制,引导各方关心学校事务,参与社区环境文明整治。华师大四附中和长风生态商务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预见未来的自己”生涯规划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认知未来职业所需的素养。
教育,正在跨越校园围墙,在越来越多的共享共融圈里发挥着积极作用。区教育系统将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建设,运用统筹协调、评价激励等机制推动学校逐渐缩小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以“生态圈”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从而让百姓充分享受教育改革成果,拥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