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工作站主要是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由院士专家及其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创新服务平台。对于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是普陀区落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四服务工作方针的新抓手,是发挥科技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作用的新方式。
同时,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是一个区域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探索,是区域积极服务于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全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为此,区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关于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意见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牵头主抓和牵线搭桥,大力开展建站工作。在坚持“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工作原则基础上,结合普陀区在技术资源上国企强、民企弱的实际特点,将服务的重点定位在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并为企业引入高端科技人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助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院士专家研发团队与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的有机结合,使院士专家“零距离”为企业提供高端智力服务,特别是在企业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大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2014年以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在我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初步凸显了人才集聚、创新引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功能。截止目前,我区共推动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3个,涉及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电子,新能源、电器、教育、金融机具、质检技术服务等领域。进站工作的院士专家59位。其中院士10位、专家49位;院士专家进站时间长达1300多天;开展咨询交流、培训人才1000余次;投入工作经费近2800万元;投入研发经费1.5亿元;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已签订42项合作项目,还有多项合作项目正在签订之中;申请研发相关专利120项,其中已授权数43项;参与、主持技术标准制定10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7项,开发新产品38项,获媒体报道100余次。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企业科研团队与专家之间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桥梁,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掌握的前沿技术,使得企业相关业务技术水平不同程度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实践证明,工作站充分发挥了高端智力在推动普陀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谋划、技术人才培养、特别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效果显著,受到企业的欢迎、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立足我区实际,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通过在区域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至少发挥了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工作站”的这种方式密切了高校或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使“工作站”成为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度重视科研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在整合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资源,为市场研发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深受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欢迎。
二是提升了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工作站”围绕院士专家的科研项目,通过配备科研助手团队,为我区自主创新锻炼了队伍。通过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传帮带,将院士专家的科研思路、理念、方法、模式传授给科研助手团队,留在企业;通过定期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形式,提升了引进单位乃至全区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
三是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提升。围绕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关键问题、技术瓶颈等问题,有效地引导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向龙头企业和骨干单位聚集,向重大项目聚集,向优先发展的支柱行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增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突破力,提升了行业技术研发的水平和产业集群化创新的能力,拓展了行业发展提升的新领域、新空间、新支点。
四是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工作站”的建立,逐步为我区培养和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专家研究、开发和管理人才队伍。由于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企业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工作站”的建立,引导了院士领衔团队走出院校院所,带着技术、成果和智力直接进入企业,既为企业吸纳高新技术架了“桥”,又为院士专家施展聪明才智铺了“路”。
区科协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四注重”,实现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普陀区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质和量的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注重搭建平台。作为牵头单位,既注重搭建合作研究平台,又注重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在建站前,认真组织调研,掌握建站单位的需求。要求建站单位必须要有明确的技术创新需求和技术合作项目,要求建站单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建站双方合作意愿强烈,合作条件成熟。实践证明,搭建好这两个平台,进站院士专家才能真正成为建站单位的“智囊团”。
二是注重严格把关。严把评审关,要求凡新建的普陀区“工作站”,必须在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经组织、指导、培育阶段后,对符合条件的建站企业进行审核,无异议后再报上级部门,由相关市级部门和专家评审后联合行文批准建站,确保了公开、公平、公正评选和高标准、规范化建设。
三是注重争取资源。加大宣传投入,通过媒体资源对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相关经验成果、先进典型等信息进行广泛宣传,争取更多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探索实现科技创新服务链和金融服务链的有机融合,为建站企业提供金融、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优先将项目计划、科技信息服务、专家库与项目库、职称服务、医疗保健、金融支持和专家对接等服务资源输送给建站企业。
四是注重强化服务。在“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区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邀请院士、项目对接、跟踪服务等工作中力求做细做实,精心服务。建站后,注重加强工作指导,在实践中探索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关制度,为更好地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院士专家的沟通联系,不断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
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与我区“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未来发展定位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感到,进一步推进工作站建设,将有利于聚集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大作用。
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是未来普陀区参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中之重。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能否集聚和用好一大批优秀人才,事关“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建设的成效。
集聚顶级人才资源,是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功能。高而强的智力团队,是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加强我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有利于不断集聚顶级人才资源,带来无需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和住房问题的“零成本”红利,将直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是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平台。围绕“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建设,是区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是区科协工作的重要抓手。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一个全新的创新服务平台,它把科技与经济、院士专家与企业家、科技界与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着其他创新平台所没有的资源和独特优势。所以,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组织的共同协作。我们将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良好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环境与氛围,并逐步形成区相关部门、单位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和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全区科技工作执行合力,形成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区科协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科技三会”等精神,重点聚焦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前沿,大力推进我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总体上遵循稳中求进、以质为先的工作思路,在扩大工作站建站覆盖,夯实基础、严把准入的同时,根据新时期、新方向和新要求,进一步组织开展示范工作站创建与培育,开展案例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和内容,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智聚才”,为把我区建设成为“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锦上添花,为上海以及普陀科创中心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