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精品城区,长宁的外楼架子已经有了,现在应该夯实中间的‘混凝土’,这个‘混凝土’就是软实力。”在日前举行的长宁区建设国际精品城区外籍人士座谈会上,来沪25年、在长宁居住了20年的诺扬·罗拿说出自己对“国际精品城区”的理解和期待。
在上海,三分之一的外籍人士居住在长宁。长宁区域内有28家外国驻沪领馆、7000余家外资企业和办事机构、7万名境外人士。这是中国涉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堪称“小小联合国”。长宁正全力打造创新驱动、时尚活力、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区。在长宁居住、工作的外籍人士,如何看待这个“国际精品城区”呢?
听说到古北,“的哥”脸色很难看
诺扬·罗拿认为,长宁打造国际精品城区在硬件上拼已经意义不大,应该在软件上下功夫。他举例,长宁的购物中心云集,且都“高大上”,在这里买块名牌手表不难,但要找一个换手表电池的地方却不容易。“能否在购物中心底楼或附近划出小小的面积,给便利服务也提供一个平台?”
诺扬做过交通志愿者、市民巡访团成员。他提起从虹桥机场搭乘出租车的体验。“很多外籍人士从机场出来打出租车,一听要去古北,‘的哥’脸色就变得很难看,因为路程太短。能否想个调节办法,让乘客和出租车司机都能拥有愉快的打车和开车体验?”
刚当上爸爸,就紧锣密鼓去办证
对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来说,软服务首先是办证环节的便利。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务、政治、经济部长村岛郁代说,在上海的日本人有4万多,其中近一半住在长宁,这里聚集了不少日本料理店、美容店等,让日本人感到便利、温馨。但目前的外国人才政策偏重于学历和职称。“古北有不少日本美容师和日本厨师,他们的专业技能很高,但因为不是大学毕业生,拿不到就业证。”再比如日本幼师一般都是2年专科学历,而相关政策要求4年本科学历,这儿的规定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建回应,“只要是城区发展需要,就应提供相应的服务便利。人才新政本来就是为便于国际人才交流而设,对新旧政策衔接不畅的问题,我们将会梳理和反映。”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秘书长兼首席财务官刘喜麟是新加坡人,他的第三个女儿在长宁出生,当初为了拿到女儿的签证曾充满焦虑,“按照相关规定,必须在30天内办齐所有证明,否则延迟一天就罚500元。孩子出生后,我还没充分享受到当爸爸的快乐,就要紧锣密鼓去办证,整个办证过程也很麻烦。能否把这个期限拉长一点?”
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和教育领事辛莉薇提到,给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学校有点难,有时要一家家跑、一家家打电话。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回应,目前公办学校基本都能接受外籍小孩读书,幼儿园的情况可能复杂一点。“我们将做一份学校资源清单,定期发布。”
让人记得住,要做特色标识文章?
“朋友来上海,他知道外滩、东方明珠,但是不知道长宁区在哪里。”辛莉薇说,他们介绍长宁时,有时难以描述清楚,能否在长宁的特色标识建筑上做文章。
刘喜麟也有同感,“说到国际长宁,这个城区的标识并不是很明显,国外小镇都有一个象征,长宁也应该打造一个象征。”
波兰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事务官员倪雅晨提起中山公园的肖邦雕塑。“这个雕塑是两个城市间的友好桥梁。这有助于波兰更好了解长宁,我们利用这个公园组织了很多跨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肖邦,能否通过其他国际名人,来拉近国际城市间的距离?”
“建设国际精品城区,可识别性很重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说,对长宁来讲,要打造自己的个性化名片。长宁有这么多国际人士,能不能策划一些有鲜明标识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人们能感受到这个城区的国际特色。
长宁区发改委主任陆浩表示,目前长宁正在编制国际精品城区的指标体系。在目前的指标体系方案中,和经济相关的指标不到10项,人文、服务环境等方面的指标达到60%。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教授邓智团说,“今天听了外籍友人的建议,很有启示,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想法,建国际精品城区要更多在宜居宜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