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生物医疗领域项目申请指南可否宽泛一些?”“如何不让年轻科研人员一些小的创意点子因缺少资助而荒废?”日前,科学家月度座谈会在科学会堂召开。会议以“青年人应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生力军”为主题,围绕“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进一步发挥广大民主党派人士特别是其中年轻同志优势”议题交流。
农工党党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干细胞技术平台主任陈跃磊的发言,围绕“敢不敢创新、想不想创新、能不能创新”展开。他强调,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尊重知识,注重培养本土科研人员,要让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的回报。“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有人说你们科研人员要发财了,可以兼职兼薪。但到现在为止,我没看到有跟进的细化的操作政策。”陈跃磊说,“据我所知,兼职兼薪是要报请单位报备的,而且要单位批准。这个制度非常好,但问题在于是不是每个单位都能够依照这个政策来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市科技两委有关人士回应说,上海鼓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很多,许多费用都可以不计入工资总额,如人才引进费用、成果转化收益,还有软课题经费的50%、硬课题的30%可用于劳务费;而激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并非越高越好。现在通过成果转化条例,包括马上要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即便是职务发明,属于国有的科技成果也激励团队或个人来进行转化,这个激励比例上海率先突破70%。但这个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转化过程是很复杂的,在美国,个人或者团队拿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基本上是1/3。
致公党党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朱菁在发言中认为,国家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法非常好,这些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去创业;但是企业成立之后特别是头三年,非常需要政策扶持。科技创业初期是很艰难的,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难以跨越的一步。
另外,关于科研人员创业特别是年轻人创业,会遇到个人的一些问题,如职称评定往上晋升会比较困难,一些单位的领导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考虑是不是为科研人员创业专门开辟一条职称晋升通道。还有科研人员进入创业岗位之后,他的子女上学是不是依然能够享受原先单位的一些政策。
市科技两委有关人士回应说,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上海对初创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并不少,需要关注和了解。市科委专门设有创新服务处,针对创业不同时期有孵化器、加速器提供服务,而且市、区两级都有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科技创业者职称晋升,许多单位已经不是问题。
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主任苏良碧在发言中强调,要大力培养工匠精神。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工匠精神很盛行,其他的一些重大科研产出,可能都会在这个环境下孕育出来。苏良碧建议,人才评价不能只看重SCI论文,要重视底层技术人员的专业上升空间。上海率先设立“上海工匠”称号,做了很好的表率;但从首批88名获得者来看,基层科研人员很少,建议提高基层科研人员的比例。
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规划发展部部长、遗传部研究组长王志敏建议,可以更好地通过调研做好智库工作,为科创中心建设建言献策。民盟成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组长姜海提出,上海应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希望每年生物医疗领域项目申请指南可宽泛些。民盟成员、中国电科第32研究所航天产品部主任施华君认为,应该有更多的资助政策让青年科研人员的许多创意小点子付诸实施。
(作者:王阳 )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