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创中心建设重在激活3个“第一”
发布时间:2017-04-01 报送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连续3年,上海市政协将年度首次常委会的话题都留给了科创中心建设:2015年是分析科技创中心建设瓶颈难题, 2016年是增强企业主体作用,今年是关注3个“第一”——政府的第一责任是否落实、企业的第一主体是否到位、人才的第一动力是否激活。政协委员们对科创中心的认识不断加深,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策也越发清晰、有力。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市政协一份为期4个月的调研报告指出:在社会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培育植根于社会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目前,上海与科创中心关联度比较高的科技界、企业界、高校院所等,对科创中心建设情况还知之不多,或者知之不全,社会的知晓度和关注度也不高。科创中心建设既要有“四梁八柱”,也要有“千砖万瓦”,应该根植于社会,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激发科创中心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活力。

在企业方面,应该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让创新的种子变成产业的森林。上海企业对科创中心建设感受不深,觉得离自己比较远。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表示,只通读过“科创22条”,对科创中心参与度比较低。上海应该高度重视本土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优势,进一步对标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对全市企业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自身加大研发的投入,对企业创新成果认定标准也应该抓紧完善、细化。

在政府方面,应该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把握好市场的运行和政策调控的最佳结合点。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全面动员、立体布局、整体推进,在更高层面上组织协调和集聚全市、全国乃至全球优质资源。上海要理顺各个部门、各个科研院所和各个承载区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定位,明晰强项、短板和瓶颈,建立起跨部门、全视野、高效率、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公开、透明、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

在人才方面,应该坚持需求导向,激励创新千里马竞相奔腾。人才问题是调研中各方呼吁最强烈的问题。上海对人才的认识要更加全面,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既要有“高中低”之分,也要有“远中近”之虑;要着眼长远,培养本土优秀人才;要建立分层次的人才清单,以使集聚和培养人才政策更加精准;尽快开出破解紧缺人才之困的处方,尤其是反映最为集中的人才住房问题,必须通过提高高端人才的安置费、增加供应量、提供廉租房等手段解决。

培育新一代领军企业

互联网时代,上海没有BAT。但上海过去有盛大,今天有携程,上海企业并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史一兵委员指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就要培育新一代领军企业。

史一兵说,要以上海为中心,发挥自身优势选择,网络化布局,吸纳全球资源力量。政府应该支持更多有清晰发展战略并已经有市场影响的企业,重视跨界融合、市场前景广阔领域内的准一流的企业。政府在招商引资引进所谓成功企业的同时,要警惕巧借名目来掠夺资源的竞争者,更多关注领军企业自身成长带来的更有价值的综合增量。

他认为,上海在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和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上步伐并不慢,要继续坚持让直面市场竞争、具备体制机制优势的企业冲在前面,同时保持层次很高、视野较宽的特点,对接国际优势资源。

史一兵建议,依托有实力的重点企业,组织学、研、用各相关单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展攻关,促进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体实施上,可以分级分类,给予不同力度的支持,逐步筛选出能够担当重任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只依靠传统的专家评分模式。对于所有支持的企业,要建立全面的事先、事中、事后监督评价机制。

此外,在关注国有企业活力的同时,上海应该大力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手表、自行车很紧俏。当时很多企业不一定是国有大型企业,很多是街道企业。” 史一兵说,“如果当时上海把这些活力焕发出来,不至于到今天我们还要到日本买马桶盖,被人家笑话。”

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

封松林委员认为,上海应当配合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已有的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基础上,组织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据封松林介绍,该计划由国家科学中心的领军科学家牵头,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来上海进行重大科研攻关。“引力波计划用了40年,花费了11亿美元;人类基因组计划用了15年,花费了30亿美元。”封松林说,“这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有国际影响力,就应该实施这样的项目。”

而国际大科学计划对于上海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引入国际顶级人才和极具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现在,我国人才计划并不少,但像‘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面试最短的只有20分钟。”封松林说,“德国马普学会要引入人才,首先要组织业内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寻找可能取得突破的科研领域及研究人员,再与研究人员进行单独交流,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希望上海在10—20年后形成璀璨的科学家群体。

用好人才还需要改变现在的人才考核方式。“一个基础研究没有10年到15年的时间是做不出来的。但如今科研单位和高校三天两头考核,不断检查,让科学家疲于应付。”封松林认为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

(作者 耿挺)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