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7-02-17

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实施要求,根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浦东新区人才基本现状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以建设“上海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初步形成人才资源比较优势。

(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注重战略性集聚和整体性开发,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至2015年底,全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才总量为134万,比2010年的98.7万增加35.3万,年均增长约6%。

(二)人才结构逐步优化,国际化高端化趋势明显。深入实施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浦东“百人计划”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构建了高端引领、梯度互补、相融互通的高端人才体系。至2015年底,与新区建立工作关系的两院院士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5人。前十一批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173人,前五批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204人,前四批浦东“百人计划”人才44人。

(三)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针对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难题,深化国资创投改革,统筹20亿元资金,投资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高端人才创业项目;探索“银政合作”,建立由政府和银行分担融资风险的新机制,累计撬动银行贷款600多亿元,支持中小微创业企业。出台了科技孵化奖励政策,发展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52家44万平方米,入驻创业企业1395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820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例达到3.6%。

(四)人才服务业快速增长,市场配置功能初步发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开放,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拥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480家,引进的上海外服、前程无忧、万宝盛华、罗盛、海德思哲等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综合环境持续优化。深化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例会等制度,有力推动了人才工作发展。建设浦东国际人才城,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才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委托民办非企业组织运营,形成“政、企、社、才”各方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累计服务人才3.5万人次。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活环境,引进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惠灵顿公学等13所国际学校;实施“金才优护”计划,在陆家嘴、张江、临港等地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平台;实施“金梧桐工程”,截至2015年底,新区面上建设人才公寓近300万平方米。通过张江“两个1000”工程、陆家嘴金融人才公寓、临港“双定双限房”和“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等,多渠道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问题。

总体来说,浦东新区人才工作基本实现了“十二五”预期目标,初步形成国际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主要经验是:一是坚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既注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又积极吸纳国内各类优秀人才;二是坚持产业聚才、事业留才,把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化和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也使人才得到更广阔的成长舞台;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吸引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人才创新创业。

二、“十三五”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自贸试验区扩区为浦东人才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随着自贸试验区的深入推进,人才的国际流动和高端人才集聚速度加快,人才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加大,为探索建立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服务体系和国际人才通行制度带来重要机遇。

2.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浦东人才发展造就了新空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浦东作为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在大力集聚全球创新人才资源,为海内外人才提供价值实现平台方面获得了重要发展空间。

3.“一带一路”“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为浦东人才发展提供了新战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以及上海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中心等国家战略,为浦东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和合作,加快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打造全球人才资源配置枢纽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战场。

4.国家和市人才工作新要求为浦东人才工作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新要求;上海市制定了《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更是对新时期的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些都为浦东人才工作发展提供了新推动力。

(二)挑战。

1.浦东现有人才政策与国内外人才竞争的激烈形势不相适应。国际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竞相采取技术移民、绿卡等优惠政策,争夺高层次创新人才。国内各地引才力度不断加大,中关村人才特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也推出较大力度的人才创新政策。与之相比,浦东人才政策在顶层设计和创新力度上还有一些差距,政策还存在“碎片化”问题,整体效应不足。

2.人才资源集聚规模与浦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全球科创中心、自贸试验区等新战略对浦东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资源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缺口较大,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集聚不足,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尤其是金融、航运、贸易等产业高端人才相当匮乏。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与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相适应。浦东现有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与发挥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人才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不高,人才中介机构集聚度低于发达国家。人才创业融资及市场化激励的机制不够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不高,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人才发展配套环境仍需优化,高端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化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尚未健全。

三、“十三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总体要求,围绕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等战略任务,大力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实现浦东“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浦东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要求,实施“双自联动”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培养和集聚一批国际领军人才,初步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自由港”和“大众创业策源地”,争取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度最高、拥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1.人才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入选中央和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浦东“百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到600人,增长40%。境外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国际人口比率进一步提升。

2.人才队伍结构显著优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万人,增长1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5%,国际高端金融人才、航运人才、贸易人才进一步集聚。

3.人才创新创业成果涌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各类孵化机构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00家,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优化。

4.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发展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扩大人才服务业开放,健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各类人才自主择业的市场运行机制。

 

 

浦东新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

单位

属性

2020年规划目标

1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预期性

150

2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预期性

35                                       

3

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

约束性

600

4

境外从业人员数

万人

预期性

3.2

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50

6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

%

预期性

4

7

各类孵化机构

预期性

100

8

高新技术企业数

预期性

1800

 

四、“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浦东“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双自联动”建设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为核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人才工作重点创新项目,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一)深化人才发展制度创新,实施更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

1.优化创新人才的评价和流动制度。强化以能力、业绩和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更多的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在户籍、居住证积分制度中引入市场化评价标准,加大对国内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等,给予直接户籍引进、缩短居住证转办户口年限、直接赋予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等优惠政策。试点建立人才引进“单一窗口”,探索多部门联合的人才引进协同服务机制。落实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政策,支持园区搭建科研人员创业服务平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支持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新创业,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

2.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制度。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分配激励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改革创新型人才支持方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人才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深化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权下放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引入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进张江示范区股权激励政策,探索张江代持股专项基金扩展到民营企业。探索实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试点国有科技创新型企业对重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积极贯彻人才发展税收支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3.创新外籍人才的引进制度。深化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外籍人才引进制度,集聚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人才。先行试点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降低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门槛,探索技术移民制度。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推荐机制,推荐一批对浦东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突出贡献及紧缺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优先申办永久居留。试点对持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的要求,探索外籍人才就业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创业政策,对优秀外国留学生,支持其到浦东创新创业。探索允许知名国外高校优秀外籍毕业生到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完善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一口式”受理机制,做好外籍人才引进便利化服务。优化海外执业资格认证机制,对国外领先的特定专业领域试行执业资格便捷认证机制。扩大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建立创新人才跨境交流促进机制,搭建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联盟,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二)推进人才工作创新项目,打造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1.加快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张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一流的科学城,聚焦张江人才基地,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人员激励、科研机构评价、科研管理改革等重点难点领域进行先行先试,推动重大前沿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多主体协同创新,充分激发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互联互通互融,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全面提升张江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功能内涵,深入实施“张江聚才”计划,支持张江高科打造“创业服务业集成商”,发展浦东科创集团等功能平台,设立浦东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小微企业成长基金,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提供针对性、全方位的服务。

2.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探索建设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支持海外人才设立离岸研发、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创业企业。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对意向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创业的海外人才进行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整体前置服务,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配套成熟完善的创业社区。对接“海智计划”等引才工程,引进和支持多元市场主体运营,加强符合国际离岸创新服务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试验。加强与国内外众创空间、行业协会、商会等对接合作,加大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和平台建设,探索海外预孵化和双向离岸创业模式。

3.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完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孵化服务体系。通过改造和新建方式,在重点开发园区和有条件的街镇发展100万平方米以上创业孵化平台,重点加强对国际化“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吸引美国、以色列等一批国际高端孵化平台、众创空间项目入驻浦东。鼓励国有孵化器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管理。针对众创空间集中办公的特点,落实集中登记、“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三证合一”等措施。加强对“众创空间”人才创业项目的科技金融支持。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FT账户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优势,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服务人才创业融资需求;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深化国资创投改革、银政合作试点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支持,积极为创业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投贷联动融资服务。

4.深化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人才政策创新。把人才制度创新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发展转型升级相结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制度创新成果。围绕陆家嘴打造世界一流金融集聚区目标,推进国际通行金融职业能力认证项目等工作,进一步创新高端服务业人才支撑体系。围绕金桥加速集聚制造类企业总部,建设新兴金融、移动视频、智能装备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基地等任务,完善先进制造业紧缺急需人才配套服务政策。发挥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创新优势,在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先进制造等领域探索人才跨境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围绕世博片区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航运金融产业基地产业定位,做好项目引才、机构引才。

5.加速临港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新兴区域人才集聚。围绕临港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深化临港地区“双特”政策,完善临港人才创新创业园功能,启动临港智能制造“人才安居”计划,建设“临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培养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运营,深化开展校企实训和培训定点合作,着力引进乐园运营、酒店管理、会展策划、景区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统筹推动川沙、祝桥等区域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扶持政策,依托迪斯尼、大飞机等项目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文化创意、航空制造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三)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资源整体优势。

1.推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深入实施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万人计划”、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和浦东“百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3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围绕上海光源、商用飞机、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与创新创业基地,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完善浦东新区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对引进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安居、以及配偶、子女的居留、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深化“海外华人精英浦东行”、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等海外人才引进品牌活动。鼓励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人才管理、经费使用、投资融资、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创新、先行先试。

2.加快集聚“四个中心”核心功能人才。按照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服务业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与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围绕上海“3411金才工程”,打造“金才优护”系列创新平台,重点集聚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等重点人才。深化“航运人才领航精英计划”,推进高端航运人才资质双认证试点项目。大力吸引集聚民营经济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人才,推动形成跨境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

3.实施“公职人员国际化发展计划”。通过增量引进和存量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跨界交流能力和优异业务素质的公职人员队伍。深化聘任制公务员制度,适度扩大招录数量,完善激励机制。探索以灵活的合作方式聘请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深度参与政府项目和课题。实施公职人员与国际企业人才“双向挂职”制度,完善不出国门外向型培训机制,深化公职人员赴国外政府部门、跨国企业挂职培训项目,探索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研究设立公职人员国际化培训基地,引入国际培训资源和专业运营机构。

4.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主导、校企合作、贴近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构筑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体系,培养一批首席技术、技能大师和现代工匠。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培养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企业经营者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集聚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善于现代经营管理的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民生保障服务水平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特别是社区服务、养老护理人才队伍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及其他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开发,建设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四)优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的人才服务环境。

1.优化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引进国际知名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高端和涉外医疗机构以及紧缺专业医疗机构。支持国内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机构开展项目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改善海外人才就医环境,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的直付网络系统。实施海外人才在沪就医使用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提供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商业医疗保险使用指南,推广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本市保险企业国际商业医疗保险信息统一发布平台。深化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家庭医生+便捷医疗”服务模式。

2.完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对接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机构资源,拓展高层次人才开发与培训项目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在职教育培训。针对外籍人才子女就学需求,支持和鼓励区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探索弹性学制和国际化课程。争取试点国内社会组织兴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海外人才子女学校发展,在外籍人士和海外人才较为集中的区域,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促进功能性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3.健全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实施自贸试验区新建商品房配建人才公寓政策。建设一批科学家国际公寓、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和外籍人才创业社区。鼓励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建设人才公寓。支持街镇进行“经租房”试点。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房)。进一步提高国际社区品质,加强海外人才集中居住社区的管理和服务,继续探索国际化社区居委会选举试点。依托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发挥其联系、服务、凝聚海外人才的功能性作用。

4.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国际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以市区共建“上海国际人才网”为契机,加速整合各职能部门和园区服务资源,拓展APP、微信等移动端服务产品,加快集聚创新资本、人才、高层次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建设上海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培养力度。以浦东国际人才城为海外人才引进枢纽,导入市场性创业服务机构,为国际人才提供一站式落地服务,优化人才工作信息平台的线下支撑。发挥人才城枢纽平台作用,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人才合作工程,拓展区域人才政策服务、创业培训等功能,促进人才、项目和创新创业成果等的展示交流。

5.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强典型创新创业人才案例宣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于冒险的价值观和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升群众科学素养。加强与世界著名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创办、参与大型国际文化活动。优化剧院、影院、博物馆、体育馆等布局,丰富人才精神文化活动。

五、“十三五”人才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1.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加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人才深度参与人才管理服务工作。

2.健全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浦东新区人才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人才工作战略决策、专题研商和日常协调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工作项目推进力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3.健全人才工作考核监督机制。加大人才工作考核监督力度,科学分解各职能部门、各园区人才工作责任目标,探索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评估。

(二)加大财力保障。

1.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的财政保障机制。优化人才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人才发展事业。

2.加强财政对重大创新的专项支持。完善区级财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发展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