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金融业中,建行上海市分行交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业绩指标上,作为国有大行,它“大象起舞”,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步提升:存款新增四大国有银行中排名第一、贷款新增市场领先,经营效益大幅提升。2016年税收贡献在上海服务业百强企业中排名第15位,比上年上升了两位。
提速的同时,它的步点踩得准,更踩得稳。2016年,该行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双创”战略,“星罗科创”金融服务系列方案,已成为服务沪上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知名品牌,自贸区FT客户数量后来居上,成为四行第一。同时,当年该行绿色贷款余额增速11.5%,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不良贷款率在四大行中保持最低。
近年来高速扩张的金融行业,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度逐利”,或是“脱实向虚”等负面意义。而建行上海市分行的这些“第一”,却显示出这家银行的发展轨迹紧紧连着两头:一头是实体经济的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地,另一头是客户服务的提升、社会责任的践行。
“一年多来,建行上海市分行的发展方式、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加强党建,是变化的关键因素。”建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段超良表示,在党建推动下,全行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正确路径。
找到新的纽带避免“脱实向虚”
“要始终牢记国有金融企业肩负的责任。国有大型银行要责在人先,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努力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之一。”去年年底,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这段关于国有大行党建工作的阐述,对建行上海市分行上下触动极大。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矛盾多样经济环境,什么是国有金融企业的责任,引发该行员工的深刻思考。
从陆家嘴的高楼、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到日夜穿梭的地铁,多年来,建行上海市分行深度参与上海城市建设。一个“建”字,是建设银行最大的特色,这也是该行与上海实体经济最为传统的直接纽带。然而在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大修大建的阶段逐渐过去了,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第一次提出规划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的目标。从城市发展趋势看,“传统纽带”受到持续挑战。新的纽带在哪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对此,国有大行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段超良认为,在振兴实体、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过程中,金融国企不仅要守住底线,更要有所作为。“结合上海实际,建行上海市分行将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为抓手,助力上海新旧动能转换、实体经济振兴。”段超良说。
上海承担着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责任,建行上海市分行以此为自身业务发展转型主线,深入研究各区、各口“十三五”规划,在上海经济提质增效过程中,这家银行如影随形。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去年,一批代表科创中心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在沪顺利推进,国产大飞机、华虹国产芯片……从“大国重器”到小小芯片,都成为了建行上海市分行的服务对象。在提供基本项目融资外,该行还创新业务模式,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培育创新产业快速成长。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作为自贸区金融服务的排头兵,三年来建行上海市分行紧跟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步伐,通过深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截至目前,建行上海市分行自贸区客户群体已达15000户;自由贸易账户客户数量市场排名位居市场领先地位。
近年来,建行上海市分行还深度参与上海国企改革。“过去国企业务就是放贷,一笔笔做,有了项目才做。如今是为每家进行改革的国企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改制一家,服务一家。”2016年,该行第一时间为新成立的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上海体育产业发展。建行上海市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介绍,开展国企改革金融服务后,银行拓宽了业务范围,也成为国资国企改革的“催化剂”。
让同业业务不再“中性贬义”
当下的金融行业,矛盾交错、情况复杂。一方面,面对金融业积聚的风险,防控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也必须加快创新,提升影响力,适应并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致力于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上海,表现都尤为显著。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对上海所有金融机构来说,都必须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然而面对短期利益诱惑,取舍并非易事。
2015年,建行上海市分行正式成立同业业务部,在四大国有银行中,领风气之先。
事实上,“同业业务”这个名词,近年来已经变得有些“中性贬义”。有经济学家直言,受利益驱动,以短期拆借为代表的金融同业业务野蛮生长,使得资金加速“空转”,金融行业风险累积,“脱实向虚”倾向加剧。
“成立同业业务部门之前,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国有大行如何在上海发展同业业务’的问题。”建行上海市分行同业部负责人介绍,为此,分行党委进行了专题调研,确保业务开展前,先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党委调研后认为,上海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同业市场天然存在巨大需求。从2014年开始,银监会开始整顿、规范同业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有国有银行站出来,通过在规范框架下的金融创新,引导同业业务健康发展,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思路清晰了,建行上海市分行的同业业务迅速找到了发展的正确方向。近两年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改”带动下,各类国家级的要素市场加快集聚,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定价权,并在规范行业、推动金融创新上发挥显著作用。“比如上海清算所,就是要将过去无序的场外同业拆借,纳入统一监管的交易平台上来。”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上海发展同业业务,就是要在党建引领下,看清形势、稳住方向,要为这一类的国家级金融要素平台提供支持与服务,从而贯彻国家战略,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推动金融创新,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
建行上海市分行还率先探索同业投资业务,打通同业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屏障,这一新探索,让资金走出了金融同业的“内循环”,并满足了实体经济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把党建放在关键位置,加强党委调研工作,可以确保金融国企创新转型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在发展中保持定力。”段超良表示。
把支部建在网点上
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换个角度看,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影响着消费变革,反过来也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而在个人金融领域,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理财陷阱、金融诈骗的猖獗,互联网金融带来冲击,传统银行网点遭遇挑战等等。在上海,建行上海市分行的个人业务起步相对较晚,网点数量在同行中也并非最多。但如今,该行个人金融业务板块却后来居上。
“现如今的银行业,要在上海继续大规模开设网点,已经不现实,规模扩张的老路显然走不通了。”建行上海市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在有限网点的前提限制下,只有聚焦服务、推动网点转型,才能真正做到“得零售者得天下”。在此过程中,党建再次发挥了核心的引领作用。
“把党支部建在网点上”,这是去年建行上海市分行将党建与业务紧密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银行网点的基层年轻员工大多是刚刚踏入社会,刚开始缺乏经验,服务意识形成也需要过程。此时,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团队中凸显,佩戴党徽的银行工作人员与顾客之间容易搭建“信赖之桥”,这也鞭策普通员工向榜样看齐。
“建行上海市分行已经在营业网点单独建立了100多个党支部,每个网点都有党员。”建行上海市分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一些网点因党员人数不够,目前只能与附近网点建立联合支部,上海市分行要求具备条件的营业网点单独成立党支部达到全覆盖。
在党建引领下,建行上海市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投诉率大幅下降,近半数网点还在去年基本做到了全年零投诉。不仅让网点员工为顾客带去笑脸,更让大家时时将群众利益放在心头。
“当骗子盯住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时,我们也时刻关注着老年人的需求。”在建行网点,老年人是重点关注对象,一方面,银行推出敬老卡、上门服务等敬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老人易冲动、易上当的情况,对老人的服务倍加细致、耐心。
服务是传统银行网点的优势,但在互联网冲击下,光靠传统服务,已经远远不够。当前,建行上海市分行提出网点转型战略,今年计划进一步削减人工高低柜,增加智能自助终端设备。智能化符合趋势,可以提高效率,但开始阶段,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接受的。
为了让更多顾客尽快熟悉智能自助设备,该行通过网点支部建设,由党员带领青年员工走出柜台,走到顾客身边提供服务。“从坐到站,一天下来,一些年轻人直喊吃不消;有时机器出故障了,工作量更是大增。”该行网点负责人说,正是网点不断加强支部建设,服务理念和转型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员工打心底愿意走到顾客身边服务。最终,工作也逐渐变得轻松高效,排长队情况显著减少。
谈及今年发展目标时,段超良表示,要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银行必须保持住定力,转型发展的方向不为短期利益诱惑所动摇。“过去一年国企党建的探索,证明定力的来源,就是党建的引领,来自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