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欧阳路街道从实事出发 调动各方资源契合居民需求
发布时间:2017-01-22 报送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从居委会唱“独角戏”,到多元主体共同演绎和谐社区“大合唱”,这条路需要走多久?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用实践证明:“合纵连横”构建的居民区治理体系,从一件件实事出发,契合居民需求升级,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肯定会受到居民欢迎。

“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党建是根强韧的细线,把这些珍珠有机串联起来,才能奏出和谐的大合唱。”欧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燕华这样比喻党建在基层自治共治中的引领作用。

故事或许可以从一个烧烤摊的“消失”说起。

党建网络从改善环境入手

在邮电新村里,曾有一个存在6年、“回潮”多次的恼人烧烤摊。

摊主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租住在小区里,每晚7时后就在小区主干道摆放烧烤摊。烟大,大量杂物堆放,附近居民不堪其扰,却敢怒不敢言。

邮电居委深入了解情况后,多次组织召开联合物业、城管、民警、房办、房产中介、网格化管理员等六方力量联席会议,商量对策。此时,也恰逢欧阳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片区服务站挂牌,邮电新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喻菊萍成了常务副站长,这让她“有了可调配的资源,更叫得动人了”。

趁着烧烤摊租期快到时,由居委会先做房东工作,建议不要让烧烤摊主续租。在房东为难时,社区民警、城管队员开始了对摊主的轮番劝说:“你的生意越做越大了,要考虑一下周围居民的感受,为啥不能改变经营方式,去街面上租个正规门面合法经营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利益。”“你的食品安全能达标吗?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吗?”……

城管队员几乎每天都穿着制服、等候在烧烤摊的门口巡查。市场监管所相关人员也告知摊主:“打消继续在小区的念头吧,单是食品卫生不达标,烧烤摊就可以被取缔。”最终,摊主在天宝路上租了正规沿街门面做生意,尽管成本提高不少,却直言“心里踏实了”。

小区环境更整洁,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更让居委会获得了居民信任。欧阳路街道正是这样按照“地域相邻、特点相近”原则,以3-4个居民区为一个网格,建立5个党建协作块,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化片区常务副站长或副站长,将18个居民区划分为128个党建责任区。从改善环境入手,以党建资源整合推动工作队伍整合,引领统筹居民区各项事务。

延伸壮大居民区治理力臂

党建网络是基础,为延伸壮大居民区治理力臂,欧阳路街道通过横向协同,搭建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平台,倡导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等有序参与居民区治理。

蒋家桥小区是老式售后公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属高档住宅小区,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形成了小区现在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外来人口对上海“人生地不熟”,空巢老人在家“没人说话”,社交需求十分强烈。二者可有交集?有心的蒋家桥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丁素芳想了一招。每月把一些外来姐妹邀请到居委会喝“下午茶”,为她们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顺便推荐合适的人去做社区的为老服务员。

一次,丁素芳偶然了解到,外来媳妇李华丈夫去世了,她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十分辛苦,便想办法一步步帮她解决困难。先是多次帮助他们跑派出所等地,解决了小孩的户口问题;接着解决她的工作问题——小区一位退休老人子女在国外,丁素芳正好帮李华牵了线,为老人做钟点工,每天读一小时报纸。

与此同时,驻区单位虹口区福利院、三角地菜场等正好也有招工需求,居委会将这些单位和外来姐妹一对接,大大增强了居民区的服务能力。4年来,姐妹之友下午茶为多位外来媳妇解决了就业、生活困难和子女入托问题,并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妇幼保健咨询等,使她们享受到同等服务,放心地在蒋家桥小区生活。

成就感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除了横向协同共治,欧阳路街道还通过纵向构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居民骨干—志愿者”四位一体互动治理体系,真正激发出居民自治的活力。

想把居民凝聚到一起,最好的方式无疑是吸引他们投身社区活动,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邮电居委在社区中深入挖掘了一批热情、有责任心,且有专长、乐于公益的居民,整编出10个主题的志愿者团队——“红袖章”环境卫生巡查队、小修小补志愿队、编织队、舞蹈队、扑克队、戏曲队等。

其中,小修小补志愿者队特别引人注目。无论是谁家遇上了什么修补难题,只要前往居委会报修,当天就会有志愿者上门来处理。团队中的志愿者擅长的技术门类不一而足,包括房屋养护、水电维修、电子产品维修、修锁、修自行车、通下水道、修补窨井盖等,不同的难题可以放心地交给不同的行家来解决。

有些问题虽然物业公司也能够解决,但从报修到安排人员上门直至修理完成,往往需要几天时间,还有些问题甚至报修无门,麻烦虽小,却着实影响了日常生活。有了这支随时候命的小修小补志愿队,便可为居民们除却诸多烦恼。

听力不佳的何梅珍阿婆,视力尚可,每天看报几乎是她知悉外面大千世界的唯一途径。可有一天,家里信箱的突然受损让她束手无策。何阿婆来到居委求助,刚巧就遇上了善于此道的小修小补队志愿者陈壁源。

陈师傅拎上工具箱,马上就跟随何阿婆上了门。凭借灵活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没费多大功夫就修复了信箱。当何阿婆颤颤巍巍地写下“太感谢你了”时,陈师傅特别感动:“本是不足挂齿之事,没想到却让何阿婆连番夸赞。”从此,团队成员更受鼓舞,并越来越多地收获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