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一个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发布时间:2017-01-06 报送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学的进步是科技产业诞生的基础和源泉。上海要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在若干基础科学领域领跑全球。2016年,随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落地,原本已经拥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浦东张江,更加责任重大。因为,追赶世界科学尖端水平的道路注定艰辛而漫长。

张江科学中心落地

浦东先行先试,张江二次创业,攻坚克难铸就了上海科技高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张江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同意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将其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在规划中,未来的张江科学中心将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前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研究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交叉前沿领域,力争解决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问题;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形成高度开放、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主管理、科学家决策的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管理制度,充分激发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从高科技园区到科学中心,张江的角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就是要张江园区从讲究单位GDP效率转换到讲究科研成果创新程度上,要政府决策层从支持产业转变到支持科学家上,要张江管理者从营造企业创业环境到营造科研人员创新氛围上。释放科学家的活力,探索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张江科学中心点亮中国科技从亦步亦趋到原始创新的艰难道路。

大科学装置发威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蛋白质上海设施第1届全国用户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兴奋地说,有国外同行跟他开玩笑,让他说说现在正在做哪种蛋白质结构,因为国外已经跟不上中国的速度了。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

自2014年5月开放试运行以来,蛋白质上海设施逐步释放出它的巨大能量,辐射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截至2016年8月,蛋白质上海设施已累计运行超过18.5万小时。设施用户、设施科研团队、设施技术团队发表SCI论文70余篇,包括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仅2016年上半年就有10篇,研究成果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药学、化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各领域。

据统计,被蛋白质上海设施吸引来的科学家已经多达3500多人次。他们不仅来自中科院兄弟院所、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医药企业等各界200多家单位,更有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各地的研究机构。依托蛋白质上海设施,科研人员进行了1300多项重大前沿研发创新课题的研究。

对于张江科学中心的另一个“大家伙”——上海光源来说,2016年也取得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进展。位于“鹦鹉螺”旁边的第4代先进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进展顺利。该光源的峰值亮度比第3代同步辐射光源高9—10个量级;成像时间尺度可达到飞秒量级,比第3代同步辐射光高3个数量级。借助它,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从图片变成了视频。

此外,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已批准建设,新建16条光束线。到2020年前后,上海光源能接待万名科技人员做研究,集聚效应会更加显著。

张江输出全球最强激光

除了原有的两个“大家伙”,2016年有一束激光从张江输出,让上海大科学设施再添利器。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了5拍瓦激光脉冲输出,成为目前国际最高输出峰值功率的激光装置。

拍瓦级激光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其可用于研制台式化电子加速器和超快X射线源,对蛋白质中原子运动进行成像探测,揭示生命的奥秘;可用于研制小型化激光质子刀,进行癌症的治疗;可产生阿秒脉冲探测原子内电子的运动,推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可用于产生反物质和探测暗物质,研究天体物理和宇宙起源。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计划首批建成3个用户实验终端:极端条件下材料科学研究平台、超快亚原子物理研究平台和超快化学与大分子动力学研究平台。使用这些平台,科学家们可以在张江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新世界。

(作者:耿挺)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