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2月27日举行。区委书记李跃旗强调,做好杨浦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握好下一阶段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好明年工作,要密切关注全球新动向,全面贯彻中央新要求,主动对接上海新目标,抓紧推进杨浦新任务,聚焦双创基地初建成,文明创建上台阶,滨江南段要贯通,旧区改造破瓶颈,基础设施抓双十,管党治党重落实,以锐意进取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加快建设“三区一基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会议由区委常委会主持。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总结本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部署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区委副书记徐彬,区委常委程绣明、高德彪、丁欢欢、王桢、黄红、卢焱、刘东昌出席。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
李跃旗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仍然处在复杂深刻的调整之中。环顾全球,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办好自己的事情。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充分认识和推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更加注重防范风险、补好短板,更加紧密结合杨浦实际,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案必须落实。
李跃旗强调,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并且把杨浦滨江列入上海中央活动区。面对上海发展新目标,我们要主动对标,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在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过程中,更好地站好位、不缺位、有作为。
李跃旗指出,杨浦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非常清晰,概括起来就是“三区一基地”,即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更高品质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是国家和市委市政府交给杨浦的重大使命,是十届区委对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要鼓足核心看齐的心劲、创新发展的韧劲、改革攻坚的冲劲、为民服务的实劲和从严治党的狠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李跃旗指出,明年双创工作要始终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把双创动力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让双创真正成为推动城区发展的新引擎,让示范基地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文明创建要坚持“三区联动、同创共建”,实现与区域方方面面思想共建、项目共建,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睦邻家园。滨江建设要按照韩正书记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既要只争朝夕、倍道兼进,确保按期顺利贯通,又要对接国家战略,突出创新特色,加快建设滨江国际创新带。李跃旗强调,旧改是杨浦最大的民生问题,花多大的努力都不为过,付出多大的辛劳都不为过,投入再多都不为过,承担的责任再大都不为过,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和条件,尽最大可能、最大努力,解决重点地块,突破房源瓶颈。基础设施仍然是杨浦当前最大的短板,必须坚定不移地补上。要继续开展新一轮基础设施抓“双十”工作,确保再竣工十个项目、开工十个项目。要把基础设施抓“双十”作为区委、区政府每年的工作重点,坚持不懈再抓几年,让杨浦城区面貌实现大的改观。管党治党重落实,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谢坚钢指出,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杨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目标,按照“区级财政上百亿、旧改决战平凉西、基础设施抓‘双十’、文明创建靠大家、三严三实作表率”的重点工作部署,乘势而上补短板,全力以赴抓落实,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谢坚钢强调,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工作,要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坚持城区建设不松劲,坚持绿色生态不掉队,坚持为民服务不减势,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凝聚各方合力,全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汇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创业创新热度和活力,积极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环境。二是聚焦有质量、有效益,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摁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快进键”,促进城区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建管并举,不断打造城区功能新形象。聚焦建设和管理短板,努力提升城区品质形象。四是注重品质为先,持续提升城区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五是服务民生为本,努力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着眼贴近群众切身利益需求,不断提高民生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六是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政府改革建设。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