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悄然离去,2017年如约而至。回望2016年,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成绩单自带喜感”,尤其是申城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活力四射,遍布全市。
全国“科技三会”提供强劲动力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有学者认为,与科技有关的三大会议一起召开,其规格与规模都相当罕见,重要性堪比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当时,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中国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被誉为“科学的春天”。
在全国“科技三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习近平指出,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全国“科技三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从科技规划到科技创新规划
上海市政府8月5日印发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从以往的“科技规划”首次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两字之差体现了上海科技发展跳出“就科技而科技”的一般性科技规划范畴。
上海科技发展将紧密对接“科创22条”,全面梳理科技创新资源,积极谋划布局承担科技创新战略任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8个核心指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0%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75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全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达到1300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新设立企业数占比达到20%左右,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比达56%。
“十三五”规划中,把“软环境”放在“硬任务”前,将“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设为四大任务之首。以往的上海科技规划,都把“硬任务”放在前面,把“软环境”放在中后部,作为保障举措。此次改变,源于上海市政府对创新治理变革趋势的深刻把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规划提出“免责机制”,为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松绑”。在大众创业方面,规划注重众创空间的提质增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及其他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产业驱动型孵化器。
本轮规划首次将基础研究经费作为核心指标提出:到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0%左右。这表明了上海提升科技原创力的坚定决心,符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战略需要。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力年”
2016年12月16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首次发布。据测算,上海科创中心指数值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12.9%;2015年指数值为183.3,年增长率14.7%。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专家认为,上海创新资源集聚更为丰裕,各类主体共振交流更为紧密,成果产出支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指标提升速度亮眼,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指数达到199.2,表明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累积更快更多、更加显著,创新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凝聚。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指标自2014年以来也加速提升趋势明显。根据具体指标分析,表现出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科技服务业发展亮眼、全社会创新资本加速集聚、高科技对外投资抢眼等亮点。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迫切需要、核心利益所在、打破国际垄断的核心原创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如上海积极推进脑科学计划与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国际人类表型组、材料基因组等一批重大科技前沿布局,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高端处理器芯片、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智能汽车、新型显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若干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017年,市科委将结合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部署,重点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组建若干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6项工作。
(作者:戴丽昕)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