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全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时间:2016-12-19

今年以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按照《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全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在政策创新、产业创新布局、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积极作用。

产业创新布局开创新局面。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重点领域的产业创新和布局。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2016年,集成电路、AMOLED、CPU、5G、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获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以产业创新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统筹产业类资金投向,完善重大项目推进保障机制。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上海市工业强基策略选择与方案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组建了以市经信委为总牵头,联动院士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1+8+1”课题研究团队。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重点协调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资金、建设、环境、能源等要素,推动华力微电子、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重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300亿元,这批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前瞻布局、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稳增长强后劲具有重要意义。涌现出一批产业创新和突破的新成果。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安亭投入运营,大型客机静力试验项目顺利开展,ARJ21-700支线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外高桥造船公司承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豪华邮轮建造,上海汽车集团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联影医疗双模态128层CT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微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制的晶圆级微球植球机应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道制程工艺。

政策的创新和落地涌现新亮点。注重政策体系的研究和建设,面向完善产业创新链条,形成政策闭环。注重政策的落地,全面落实科创22条明确的各项任务。重点推动了智能制造、首台套、互联网+、创新产品、信用、大数据等方面的政策落地,充分发挥政策的后续效应。参与科创中心配套政策的完善。重点参与了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等配套政策的完善,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需求和建议。适时出台新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等文件。

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用合作为支撑条件、各类要素资源聚焦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制订《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推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已认定6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有5家企业进入公示环节;新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累计达558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100家。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市教委、市科委的协同,形成委办工作合力,从源头上打通教育、科技、产业创新的链条。

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服务体系,研究和突破瓶颈问题,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四新”经济。依托“2+X+16”服务体系,协调、化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四新”创新示范区建设,力争先行突破。促进中小和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制定《关于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着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计划滚动培育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国内“隐形冠军”200家、国际“隐形冠军”20家。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覆盖全市 16个区、208 个街镇及主要园区和商务楼宇,认定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达到361家;《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速递》网络覆盖近10万家中小企业。

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新进展。通过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面的政策牵引,促进创新产品科技攻关、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推广。推动“三首”工作(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促进创新产品走向市场。组织实施2016年度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