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指数年均增长12.9%
发布时间:2016-12-21 报送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近日发布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该报告以2010年为基期(基准值100),逐年测算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以创新生态视角解析测度科创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力“5个力”,构建包括5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据测算,上海科创中心指数值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12.9%。2015年指数值为183.3,年增长率14.7%。报告显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创新主体多元活跃

“多予”不如“少取”,上海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另外,2015年上海市全年研发(R&D)经费支出936.1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3%。

报告显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0.85%增加到2015年的1.39%,是全国平均水平(0.9%)的1.54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129家上升到2015年的6071家。上海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资金中,来自企业的经费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在2010—2015年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已达450余家。

此外,功能型平台成为引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15家增长到2015年的146家,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作用持续发挥。微技术工研院在“超越摩尔”和物联网领域形成全球化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形成国内外技术转移渠道123个;张江建成了覆盖创新药物研制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

自“人才20条”“人才30条”新政实施以来,上海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支持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截至今年10月底,符合条件的18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成功领取永久居留证。截至今年11月底,符合条件的147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领取了5年期人才类居留许可推荐函和人才签证(R字签证)推荐函。自2015年下半年试点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以来,有81名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就业。

2015年,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等合计269.7亿元,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远超历年。两项减免税额相当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从2010年的60%上升到2015年的97%。“多予”不如“少取”,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同年,上海落实推进《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快修订。全市共计11所高校、科研院所已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出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成功试点“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的成果转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

企业研发投入需加大

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上海仍有几个方面亟待重视和加强。报告显示,上海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支出比例呈较明显下降特征。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比重为60.8%,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是近10年来首次降到60%左右(2006年为68.4%、2010年为66.7%)。分析其主要原因,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从“十二五”初期的23%下降到2015年的4%,而同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支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4—2015年,上海R&D经费总量增长了74亿元,企业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占31%;而全国层面,企业对R&D经费总量增长的贡献达到71%。

此外,上海的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偏低。PCT专利是表征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2004年至2015年8月国际科创城市的PCT专利申请量,上海有近1.3万件,而东京、首尔和巴黎分别是上海的17倍、4倍和3倍。2015年上海PCT专利申请量1060件,仅占到全国3.05万件的3.4%;而北京和深圳分别有4490件和1.33万件。

(作者:戴丽昕 )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