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松江交出漂亮成绩单
发布时间:2016-12-21

今年以来,松江区通过改革创新推进“三个一批”,即存量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一批,重大项目新引进一批,双创成长型企业扶持一批,项目总数达到了400多个。同时,松江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字上下功夫:1—9月,累计调减代加工产能175亿元;淘汰劣势企业683家;建设用地完成减量3547亩;1.9万家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下降8%;1.8万户小型微利企业税收减免6000余万元。
    一增一减之间,今年前三季度,松江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全区工业税收同期同口径增长23.7%,制造业五大主导产业税收同比增长30.65%,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2%。这也是松江主要经济数据在多年低迷之后的首次突破性增长。“既要大刀阔斧调减落后产能,更要把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先配置给先进制造业项目。”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松江制造业要走出“转型阵痛”,必须聚焦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解决和优化“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这两个问题。
    寻找地区转型的第一动力
   “眼下,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的战略窗口期。”程向民说,在这个窗口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通过什么动力来驱动转型,实现“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的愿景。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科创是松江经济转型升级第一动力。
    将G60科创走廊作为转型发展的“牛鼻子”,并不是一种突发奇想,而是因势利导的结果。G60高速松江段40公里沿线,集中了松江区90%的工业产值,占全上海的9.7%,集聚了1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是松江产业及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要空间和创新要素资源。“这是以高速公路便利化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产业布局。”程向民表示,这种自生式的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布局上比较乱,功能上没有互补,业态的调整上也没有逻辑性。将自生式的发展,上升到一种制度规划,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从顶层设计出发,打破地缘经济和制约,沿G60两侧重新规划布局“一廊九区”,让科创元素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同时,科创走廊精准定位机器人、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质量标准、双创活跃、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人才集聚、科创环境六大高地。
    淘汰劣势企业化解资源错配
    松江就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占GDP50%以上的工业,以代加工为主,靠的是资源、劳务的大量投入。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增长,也一度让松江陷入转型的阵痛,年均增速从之前连续19年的23%,断崖式下跌到过去5年的2%。
    要在被动“减法”基础上,再做主动“减法”!“只有大刀阔斧、依法铁腕地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打破资源配置在这些低端产能上的惯性,才能赢得比较优势、先行优势。”程向民说。在推进科创走廊建设的过程中,松江聚焦“三去一降一补”,继续从单个企业调整、区块整体改造、行业整体退出等多个维度,加快“三高一低”落后企业和产能的关停退出。今年以来,松江结合“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淘汰劣势企业700多家,其中代加工产能减少175亿元。
    既要做好“减法”,更要做足“加法”,在松江大刀阔斧淘汰劣势企业的进程中,一批批优质项目被导入到存量资源中,实现了转型。如开园仅半年的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就已经实现了77%的入驻率。
    提升全要素供给的能力
    最近,科大智能确定落户洞泾镇,将发展工业机器人、类人脑研究项目。为了让该项目顺利落地,洞泾镇的300多亩城市备用地被调整为了工业用地。今年以来,全区已将1000余亩房产用地,调整为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而更深层次的要素供给改革大幕已经拉开。目前,松江已全面启动招商体制改革,把原先散落在各镇、园区、村的招商职能,全部纳入到了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的一个平台上,实现了镇村招商模式向区级统筹的变革。
    根据新出台的《关于加强镇级招商区级统筹着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意见》,项目准入、土地供给、存量物业、平台功能、政策聚焦、利益分配等招商的六大要素,全部由区级平台进行统筹。比如在项目准入上,不仅要严格按照《松江区工业项目准入评估办法》,考量每个项目的产业导向、科创要素占比、亩均投资额、亩均税收等指标,项目的准入和布局,最终决定权都在区级层面。在利益分配统筹上,招商财税的预算安排,将向街道和“农林水”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镇倾斜;区级财政通过利益分配统筹机制,实现项目牵头引进方与项目落地方财税利益的二次分配,从而调动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得益于此,今年1至10月,松江累计新引进企业1.9万家,完成年度计划的121.4%。
    抓住全要素供给这个内核,松江正在努力推动土地、人才、财政资金等要素进一步向科创领域倾斜。围绕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松江设立了每年20亿元的科创基金,出台了有关支持科技研发、吸引人才聚集扶持政策等60条政策。与此同时,在解决人才的住宿方面,松江将建设并统筹人才公寓资源,5年建设规模和统筹管理总量达10万平方米,提供给各类人才租住。在解决公共交通方面,松江规划建设六条有轨电车线路。
    着力制度的供给和落地
   “转型发展是有窗口期的。我们提出不失时机推进转型发展,其实就是要和市场、产业变革、科技进步赛跑,比的就是政府的效率。”松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革除政府过度管制,提供规范高效的服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如为推动科大智能项目落地,区政府领导采用微信审批群的创新方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后有望在松江上升为一种制度,在其他重大产业项目中扩大应用。
   “政府自身的改革没有尽头,始终要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能说一改就一劳永逸,更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做一双‘鞋子’,适合科技前进的步伐。”程向民表示,在改革进程中最怕的是政策的不落地,导致政策放空,因此必须唯实唯干,用好用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政策。
    从政策供给入手推进供给侧改革。今年以来,《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产融结合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用地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领导干部加强调查研究和企业联系服务的工作制度》等一批配套政策相继成形、出炉,发挥出了政策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杠杆作用。与此同时,借上海自贸区改革的东风,松江积极落实“三个清单”和商事制度改革,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34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区内1.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企业税负下降了约8%;区财政局根据《关于推动创新创业促进松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统筹安排的企业产业转型资金,已达1.5亿元之巨;区人才服务中心发布了人才政策申报程序,全区人才政策扶持使用人才发展资金合计约28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