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松江卫生计生系统通过完善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和制度,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江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区卫生人才建设力度得到加强,有力促进了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招录力度,完善优秀人才激励示范机制,加强在职在岗全覆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了全区医疗服务能力。
(一)补短板,创造条件“引”人才
一是出台文件引进人才。在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区编办、人保、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下,去年9月,区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江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卫生人才招录的具体目标,细化了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引进、规培生招录等方面出台了具体倾斜政策。截至目前,符合条件的学科带头人2名、专业技术骨干24名、规培医师63名,预计补贴总额1540.6万元。二是加强重点学科发展人才。推进中心医院上等达标建设,着力培育打造如消化内科、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发展有后劲的市重点专科。完成乐都医院转型为市第五康复医院并通过国际CARF认证。完成方塔中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妇幼保健院二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十二五”期间,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共获国家级立项课题8项、市级课题68项。通过这些优势学科为依托,广纳人才,吸引一批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三是扶持薄弱领域吸引人才。针对儿科、急诊科、超声科、病理科等人才短缺现象以及偏远地区引人难、留人难问题,根据市有关要求和松江实际,适当调整招录条件,同时在绩效考核分配、职业前景规划、外出进修培训给予政策扶持。
(二)强基层,千方百计“强”人才
一是优化卫生人才结构。依托区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区中心医院等,对全区中级以下医护人员定期开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三基”培训考核,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在岗全员培训力度,提升学历水平和优化职称结构。二是实施外出实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先后从40个学科选拔100多名优秀骨干到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曙光医院、市一医院等三级医院进行脱产学习,组织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赴台定期实训,制定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带头人、公共卫生人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等培养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三是开展家庭医生导师制培养项目。规范三级医院临床主治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工作制度,2015年共有46名三级医院临床主治医师到松江参加定期工作,帮助提升基层水平。2010年以来,与市一南部开展“委院”合作项目,将导师制培养作为提升家庭医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区共有87名全科医师完成两轮导师制培训项目。通过开展导师制培养,家庭医生诊疗水平明显提高。
(三)建机制,多措并举“育”人才
一是完善绩效管理机制。201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卫生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制度安排。以此为契机,在系统内率先探索建立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和人事薪酬制度,注重标化工作量等效率指标,对重点学科、全科医生、传染病防控、偏远地区、临床一线进行政策倾斜,体现客观公正、优绩优酬的总体思路,充分调动和发挥一线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完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考核监管、扶持提升、更新机制等,每三年开展一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选拨培养,每两年开展一次区政府津贴、首席医生、首席社区医生、医苑新星等优秀卫生人才选拨培养。“十二五”期间,共有3人次获得区领军人才,16人次获得区拔尖人才,36人次享受区政府津贴,30人次获得首席医生、43人次获得首席社区医生、53人次获得医苑新星命名或荣誉。开展名中医和社区好中医培养工作。促进了卫生人才结构优化和新生力量的脱颖显现,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激励作用。三是维护良好医疗环境。高度重视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关心关爱医疗专家和一线医护人员,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的良好氛围。科学合理安排就医流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加大对医闹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发挥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维护医务人员正常执业的良好环境,保护医务人员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