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上海市产研工作推进大会上,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华庆城发布了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与上科院、产研院联合开展的多项调研成果,并就产研合作机制、成果转化路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国际产研合作
由浅入深
华庆城说,许多国家的产研合作正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向前发展,呈现出3个趋势:
1、合作机制从研方成果到企业转化,向产研双方共同研发和产业化方向转变。
美、德、日、韩等国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开展共同研发,成果归双方共有。以色列支持产研双方采用“一对一”模式开发共性技术。日本大企业采用“一对多”模式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德国弗朗霍夫协会、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则采用“多对一”模式,汇集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转化路径从对接技术、专利,向对接标准、品牌转变。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正沿着“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创新链路径向前推进。专利标准化不仅使科研机构通过专利许可获利,而且有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形成品牌效应。其中,美国关注先导技术纳入企业标准,培育创新型企业;德国关注共性技术纳入行业(地方)标准,便于公共研发服务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日本关注应用技术纳入国家(国际)标准,以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价值。
3、人才激励从专职研发人员向专兼职研发与转化人员转变。
发达国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同时对兼职类型、时间和收入加以规范。德国允许企业聘请高校教师担任顾问,但兼职收入有封顶限制。日本“尖端科学技术孵化中心”由大学教师担任股东,聘请企业经理人负责经营。美国成立科技经理人协会,通过会员制培养、壮大技术经理队伍。韩国实行技术转化师培养计划,带动了韩国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繁荣。
上海产研合作
存在短板
调研发现,上海产研合作仍然存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短板。
目前,本土的产研合作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产研对接模式上,即使一些产研合作走上了共同研发的道路,但采用“一对多”或“多对一”模式,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孵化加速、大众创业、展览展示、物业管理和科技服务于一体,开展综合、高端的产研合作的还很少见,多层次的产研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打造科技创新综合体,依然受到体制的约束。
不少产研合作项目在创新链上多处于前端,即以专利为主的技术对接。产研合作的能级有待提升,产研合作亟待向创新链后端推进,使专利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取得行业发展主导地位,并植入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借助其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既要懂专业和知识产权,又要懂管理、财务和市场,应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也称技术经理人)。但这支队伍大都兼职,既缺乏专业化培养,又缺少激励保障。尽管国务院最近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的新政策,但缺少地方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尚未落地,使得转化人才的培养激励缺失。
上海产研合作
仍需深化
华庆城对上海产研合作提出了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着力专利标准化建设、加强技术经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上,允许参照本市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的试点政策,赋予地方科研院所在机构设置、编制使用、绩效奖励和资产处置、财政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更大自主权,发挥其特色优势和应有作用;按照产研院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的定位,支持其开展“价值观引领、章程式管理、机构式资助、第三方评估”试点,汇聚综合创新资源,促进共性技术产业化。
在专利标准化建设上,依托现有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立技术委员会组织体系,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设计、材料、工艺、检测等关键共性标准,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医疗卫生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与装备升级的标准化工作,促进转化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上,适时建立技术经理人协会,办好成果转化专题研讨班,开展技术经理职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成果转化队伍;探索跟投分红制度和现金奖励制度,激发技术经理的创新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