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社工”大胆创新破解社区难题
发布时间:2016-11-29 报送来源:上海杨浦

以服务居民为主的“社区工作”,这一概念早已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家所接受。让居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14年市委1号课题的出台,居委会、街道职能部门定位的改变,更多的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服务主体从以往的“大妈”逐渐转变成更为专业的年轻人。

在延吉新村街道第三睦邻中心,就有这样一位“海归社工”,带领一群年轻人用大胆创新的服务赢得了众人好评。她,就是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王秋月。

今年四十出头的王秋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系,现任杨浦区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曾荣获第四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公益”人物、第九批杨浦区知识创新区拔尖人才等荣誉,她所管理运营的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也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等。

海外取经,开拓局面

“我是个普通人,我想服务更多的百姓,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王秋月这样描述她对社工的认识,“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技能,它是为了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同时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社工的工作之一。”

2000年,王秋月迁居加拿大。在当地医院,她看到一些华人因语言问题就医沟通不畅,热心的她就决定加入医院的志愿者队伍,帮助当地华人看病。她的热情和耐心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这是她第一次正式接触社会工作这个领域。

志愿服务的经历让王秋月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兴趣,在从事社会工作的同时,她还去约克大学攻读了社会工作专业,直至2009年随家人回沪。到上海之后,她开始接触社区工作,带领一群大学生,用热情和专业共同为社区服务出谋划策。当时,王秋月和她的工作团队觉得一定要改变现状,将全新的社工理念引入到社区中,开拓新局面,让人们看到社区公共生活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做的第一个探索就是先从居民的文化生活入手,打造“熟人”小区,营造其乐融融的人文环境。改变的第一步——沟通。在居民区党总支的支持下,团队与党员骨干保持沟通座谈,了解其想法、需求,摸索创新方式,最后创设了“红色港湾”党建项目,成功地依托党员群体,激活小区自治活力。于是,居民区的党建工作更加有声有色,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活动成了小区党员、群众共鸣的舞台,党员在小区的作用愈发显现,凝聚力更加凸显,带动居民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小区氛围越来越活跃,邻里关系也较以前亲密许多。

自那时起,社区的居委会干部对王秋月的创新思路大加赞赏,对她的专业度也给予高度认可,一位居委会干部说:“把社会组织当成合作伙伴才是我们社区服务的未来。”

引导自治,培养团队

小区生活由人组成,社会组织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如何引导小区居民自治,发挥个人所长才是社会工作者的目标,这一点王秋月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

“没有一个居民是希望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都想好好过日子,引导他们参与到小区自治中来最关键。而我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提供一个平台和环境,所有的事情都是靠居民自己在做。”王秋月在延吉新村睦邻中心已培育了20多个团队,这些团队每天在小区中发挥不同作用,服务范围涉及教育、健康、国学、戏曲、音乐、厨艺等,每个团队的组织者、教师和参加者都是居民。

2011年,王秋月和另一位从海外留学回国的伙伴一起创办了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并承接了延吉新村社区第三睦邻中心的运营管理。在此之前,两个年轻人在小区内开展了不少调研,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从中也找到不少“意见领袖”和“社区达人”,如何把他们的力量在小区中尽情发挥,成为王秋月的首要任务。

她召集小区居民开会一起讨论第三睦邻中心的服务项目,鼓励大家出谋划策,一次次协调居民提出的项目细节,直到大部分居民认同实施。用王秋月的话来说,“把社区中心的管理权交给居民,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自己管理和自治。”而其做法被证实有效,她不仅激发出居民“为人服务”的愿望,也实现了居民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小区中有位70多岁的老先生,退休前是一名西点师,王秋月特地在中秋节举办一场烘培活动,邀请他为居民制作手工月饼,现场吸引了数十位居民参与。老先生为大家做了200多个月饼,得到在场居民的称赞,也从那天起,大家称他为“大师”。

像这样的案例在延吉新村社区第三睦邻中心比比皆是,居民们的个人价值在王秋月的引导下充分显示,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认可。渐渐地,居民对王秋月愈发信任,愿意向她诉说心事,而王秋月则在与居民的交谈中收集更多信息,设计出更有意义的活动,更好地服务社区。

创新服务,以人为本

在延吉新村社区的几所中小学里,随父母来沪的青少年的比例很高。作为社工机构,王秋月和她的伙伴们从刚到延吉开展工作时就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并且开展了丰富的服务。

小曹是延吉七村的租住客,从小跟随父母来沪,父母忙于工作,她就在小区边的初中上学。由于父母工作很忙,沟通相对少,得不到太多关爱的她,性格内向,小小年纪却格外老成。在睦邻中心成立“小松树之家”的第一天,王秋月便把这个孩子请进来参加活动。

4年时间转眼过去,当初害羞的小姑娘长成了标致的大姑娘,小曹成为“小松树之家”最忠实的拥趸,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社工的帮助下,小曹不仅担任《松果城》杂志的记者、编辑,还负责“小松树”项目微电影的编剧。如今,她已是卫校的学生,当上了学生会干部,而她最大的心愿却是成为一名社工。

同住在小区的小何和她先生,常年在沪打工,孩子不得已托给了老家的爷爷奶奶代为照看,每年的暑期才有机会到上海与父母团聚。但是,常年分居两地,造成父母与孩子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一家人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2014年,王秋月邀请小何带着孩子来参加延泽发起的“心桥流动儿童家庭支持计划”,项目设计的一系列场景模拟、角色调换、肢体语言表达等活动环节,让父母和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活动后,小何还与一些“候鸟”妈妈们组成了互助团,在社工的带领下畅谈育儿经,互相学习,解决家庭问题,如今母子关系大为改善,暑期结束小何还专程请假送孩子回家。

王秋月看着孩子们越来越优秀,比他们的家长还要高兴。“青少年项目不能把它做成托儿所,要让每位参加项目的孩子得到锻炼,提高能力。通过我们的服务引导孩子们思考社会,思考他们要做怎样的公民,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王秋月在项目例会上多次强调项目理念。

齐乐家庭,老有所乐

“社区服务讲的是情怀,带着感情投入是服务的生命力。”王秋月对社区服务的理解让人敬佩。在延吉七村这个老年人口占比30%以上的小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是王秋月最关心的部分。她组建了一个“其乐家庭”(长者俱乐部),每周精心设计节目,除了常规的手指操、手工制作、智力问答等健脑健身活动外,还举办“老上海寻踪”、“回到童年”、“舌尖上的老上海”等主题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增进老人之间的感情,每次举办活动睦邻中心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人都很可爱,我把他们当自己的爷爷奶奶。来‘其乐家庭’参加活动的老人从最早二十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九十多人,我很有成就感。”王秋月笑着说。

2011年,对小区内的老王夫妇来说是个永远不想提及的年份,他们一手带大的孙女因病离世,老王夫妇深陷悲痛无法自拔。居委会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找到王秋月,希望她能帮助老王夫妇。于是,王秋月带着“其乐家庭”的老人们,一次次上门关心,邀请老两口走出家门。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老王也不幸去世,老太太再次遭受打击。“三年内失去身边两位至亲,我们应当更为关注老太太,弥补她的感情缺失。”王秋月和“其乐家庭”的老人们一直不间断地为老太太送上关爱。如今,老太太已住进高行的养老院,王秋月仍不忘在每次“齐乐家庭”活动中与老太太连线互动,在电话中传递浓浓的情意。

目前,延吉新村街道四个睦邻中心内活跃着13家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他们各有专长,分别开展项目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我们都是延吉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我们的落脚点是共同的,就是深化项目,增进认同,再造社区,使居民有幸福感。”王秋月说,“强强联合,把我们各自的优势展示出来,是提升社区整体服务质量的捷径。”

在王秋月的倡议下,13支社会组织建立起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定期互通信息,一大批创新项目应运而生。王秋月所带领的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又推出了“幸福里”、“橄榄树”等项目,一年的服务人次达到了10万,居民幸福感倍增。

社区服务需要专业的人员,更需要创新项目,王秋月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理念,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她也再次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专业社会组织,一起打造和谐的小区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让社区生活充满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