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加速转型紧迫性前所未有。零售业务被各家银行普遍看作新的业务增长点,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于是近年来,零售业务渐成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零售业务转型发展中,上海银行围绕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三大战略重点,坚持以获客和销售为主线,统筹盈利、效率和客户体验,以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抓手,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提升资产经营能力、获客能力和销售能力,提高产出效率,提升零售板块价值贡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顺应趋势,发力零售金融大蓝海
银行零售业务具有单体体量小、风险分散的特点,周期性较弱,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能有效“减振”。零售客户的粘性以及低议价能力,使得优秀的零售银行业务成为银行抵御利率市场化的武器,同时能为银行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按照海外成熟市场发展规律,美、欧、日、韩的各大行零售银行收入占比普遍在40%以上,个别市场如德国和法国占比近60%,以上海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桑坦德银行为例,零售业务在其整体业务比重中占比接近70%。
从国内看,一是随着居民财富快速积累,过去十年,中国个人消费总额保持了近1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速远超成熟市场,中等收入家庭成为消费主力的同时,资产配置也日趋多元化,股权、信托、私募及跨境等新兴渠道成为高净值人士的投资热点。
二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改变金融实现方式,移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在线理财、信贷等业务增长快速,金融业竞争版图面临重构。银行同业纷纷创新探索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
三是随着老龄化加速,养老客户需求多元化。全国老龄化程度2013年已达14.9%,上海老龄化人口将从2013年的367万上升至2017年的470万,养老金融领域后续增长空间巨大。
面对零售业务这个新的“蓝海”,上海银行早做准备,主动转型,连续两年将提升零售业务转型能力纳入管理层年度重点工作。在上海银行的战略规划中,零售业务主要定位中等及以上收入人群,上海地区继续巩固养老客户优势,上海以外地区重点拓展高端客户,致力于打造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专家,为精品银行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转型发展实现路径上,坚持“轻”,即轻资产业务、轻渠道布局、轻业务流程;“智”,即智能化的渠道、数据驱动和专业化综合金融服务;“快”,即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快速主动和批量获客。
夯实基础,打造大零售业务体系
在过去几年中,上海银行在零售业务所获得的成效,得益于其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获客体系、产品创新与服务、渠道转型、风险管理等层面打造大零售业务体系。
获客层面,上海银行提出了从一般销售向主动获客转变、从零星获客向批量获客转变的转型思路,并初步形成批量平台、联盟获客、公私联动、网点获客、上行快线获客等线上线下多维度获客体系。
产品创新与服务层面,上海银行提出了从储蓄和按揭产品为主向多元化资产配置转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完成了个人客户五级分层体系的优化完善;实施了标准化贵宾服务流程,丰富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养老特色产品和服务体系,积累了稳固的客户基础和深厚的为老服务经验。
渠道转型层面,则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从线下渠道为主向线上线下协同转变、从自我渠道向开放式合作渠道转变。构建起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中心、理财中心、贵宾室及理财低柜、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以及上行快线等立体化分层服务渠道。依托与桑坦德战略合作,形成以商业智能模块为核心的多渠道策略雏形,通过系统智能探测细分客群行为特征,多渠道触达的策略对客户进行销售,提升客群维护和精准营销的能力。同时通过C+销售管理,提升客户经理对客户的维护效率,销售产能明显增长,并带动管理效率和能力提升。
风险管理体系层面,上海银行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新趋势,从传统单笔业务风险防范向基于数据分析的大数法则风险容忍转变、从人工经验审批向计量模型自动审批转变。通过梳理授信、审批、贷后等制度,优化零售信贷流程,推进自动化审批;根据风险体制深化改革方案,落实贷后监测、催收人员配置。传统消费信贷审批时间从7天降为1天,批量平台审批时间从1天降为1分钟。而通过针对批量平台、个人预授信建立差异化建立的授信模型,建立标准化审批模板,有效提升自动审批率。
精心打磨,零售金融业务特色鲜明
近年来,上海银行完善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科技含量,巩固零售业务优势品牌,打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零售产品和服务。
在消费金融方面,上海银行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快速获客和产出,形成标准化可复制模板,提高自身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开发微粒贷、标准信用贷等全线上秒贷产品,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小额贷款产品,与北京现代、雪佛兰、沃尔沃等合作总对总汽车分期项目。
截至2016年3月末,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含信用卡)达到950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零售信贷中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余额占比49%,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平台消费贷、网点消费贷、信用卡专项分期等消费贷增速均快于零售信贷整体增速。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截至2016年3月末零售贷款不良率0.83%,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
典型案例:上海银行零售信贷业务以消费金融为重点,为加快产品创新与组合运用,在总结前期个性化平台业务基础上,在全行重点搭建零售信贷POP(platformofplatform)批量业务平台,集约化、专业化地发展零售信贷业务。从业务创新来看,目前在银行业中,信贷批量平台业务均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批量平台业务,给上海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必要的支撑。从营销和获客来看,借助合作方的广泛渠道和互联网的杠杆效用,POP成功将业务延伸至全国范围批量获客,对平台客户实施精准营销和交叉销售,包括上行快线及线上理财服务。从风险角度来看,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上海银行对客户进行合理审视、独立客观的审批和决策机制,依托数据和行为分析,建立智能化的贷后预警和监测机制。
财富管理方面,上海银行以投行思维创新财富管理产品,加强投资产品的组合运用。建立个人投贷联动及基金子公司联动营销快速响应机制,推出个人结构性融资和员工持股计划,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推出“校园一卡通”探索大学金融模式。坚持稳健原则创新理财产品,形成“慧财”家族点滴成金、金鑫、融金、睿享、易精灵等九大系列十款理财产品线,其中“易精灵”开放式理财产品,以其T+0高流动性、收益贴近市场,广受客户欢迎。
近年来,上海银行零售客户特别是中高端客户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3月末,上海银行拥有个人客户近1175万户,同比增长11.3%;管理个人客户资产364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个人中高端客户46.8万户,同比增长28%;管理上述客户资产2340亿元,同比增长26%。
作为优势特色,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也逐步完善,以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形成养老金融特色。该行对养老特色产品与服务深入研究,上线网银养老金融专页和国内首款老年专属手机银行APP,推出养老专属金融产品组合套餐、专属大额存单、美好生活卡白金版、手环异形卡以及“十全十美”系列增值服务;推进与壹药网合作,积极布局互联网+养老金融。上海银行入围“敬老卡”六家代发行之一,推出PAD银行上门激活服务,发卡70余万张,核心城区市场份额居首位。
截至2016年3月末,上海银行拥有约154万名养老金代发客户,上海地区养老金代发客户基础稳固,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一。该行获得了“上海市敬老十佳楷模单位”称号,并且是我国少有的在养老服务领域同时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及“全国敬老模范单位”两项国家级荣誉的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