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为主题的2016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11月27日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出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危害性日益凸显。上海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特大型城市,在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新挑战下,为上海的城市治理转型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和借鉴,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本届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各类公共事件的预警预防、处置救援、舆情引导、服务保障等展开论坛,共话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和未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世界,一个脆弱的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安全的,除非所有人都得到了安全的保障。”世界网络安全专家罗德·贝克斯特朗讲述的这句话引起了与会者共鸣。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余明阳说,信息的海量化给城市安全事件的危机公关带来更多挑战。当危机出现时,要及时通报信息,告知要迅速,但原因要慎报。处理危机过程中,也须注意兼顾利益方和围观者的舆情等。
在国内外专家看来,当公共事件发生后,利用基础设施应对紧急情况非常重要,需居安思危,建立相关机制来应对。在美国,当飓风等灾难来临时,沃尔玛等大商场立即提供一系列食品、水等,提供给需要的人。由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创立的集中中心,在灾难来临时也会帮助应急。“在上海,有许多非常棒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平时使用,在紧急情况来临时也可发挥它们的作用。”罗德说。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闪淳昌说,这两年,公共安全科学家等对我国公共安全的水平和能力做评估,一致认为抗击非典以来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与应对公共风险挑战相匹配,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的中国特色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预防与准备更加充分,检测与预警更加精准,恢复与重建更加科学。
在一些应急专家看来,公共安全事件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需要信息和管控。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圣彼得堡总局局长阿尼金·阿列克谢·根纳季耶维奇说,在圣彼得堡市,建立了一些预先通报的预警系统,当发生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居民手中,居民得到正确的信息,采取必要的救援措施。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金融服务业联合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国际传播咨询协会等国际组织的著名专家、企业家、社会各界代表450余人出席。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已成为中国公共关系领域的盛会。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潮、副市长时光辉、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出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