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齐下塑环境 聚焦人才促发展——黄浦区抓住战略机遇打造人才综合发展环境
发布时间:2016-11-28

黄浦区紧紧抓住“撤二建一”的战略机遇,按照争当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排头兵的要求,聚焦新的黄浦区产业发展导向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为黄浦区“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

1、组建领导机构,形成工作机制。一是深化人才工作责任制。构建与党的人才工作格局逐一对应的四级工作体系,明晰区级层面的领导决策层、组织部门牵头的协调推进层、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任务落实层、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协同层,明确各层级职责分工。建立新的黄浦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落实区委人才工作各项部署要求。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强化人才工作决策协调机制,推行人才工作目标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工作合力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工作贡献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构建责任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模式;推行目标管理,明确人才工作任务;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坚持服务导向,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2、整合人才选拔项目,形成新的激励表彰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选拔框架,建立以关注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评价为指标的人才评选、以兼顾几支人才队伍均衡发展为指标的人才评选、以重视人才队伍后续发展为核心的人才评选等多个坐标,形成梯次合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以区领军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年英才为重点的人才选拔表彰格局。

3、整合人才工作平台载体。一是建立人才联系平台。探索在区级层面建立综合性的“黄浦区人才发展论坛”,通过举办产业(行业)人才峰会、专家学者研讨会、人力资源总监交流会,广泛地联系人才、宣传党的人才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二是优化人才培育平台。以优化人才社团为切入口,放大“人才协会”功能,整合原两区相关的人才社团,抓好对应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健全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人才公共平台体系建设,以园区、社区、商务区为重点,建立高端紧缺急需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一口受理、后台运作、一站办结”的“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性服务。

(二)加强宏观引导,优化政策环境

1、汇总梳理评估已有人才政策。以“两区融合、一体发展”为原则,全面梳理、汇总评估区级层面以及区各有关部门人才政策和相关制度,按照产业类、专业类、扶持类、激励类等,将涉及人才引进、培育、选拔的各类政策有序分类汇总,开展人才政策专题调研,听取部门和人才的意见建议,形成优化人才政策初步方案。

2、修订相关人才政策。在调查研究、听取各方建议、评估实施效果基础上,开展人才政策逐一清理,对原政策内容可以完全沿用的予以保留,通过重新下发的形式予以明确;对原政策内容需要修改、完善、补充的,通过修订形式予以明确。

3、制定新的人才政策。按照新形势新要求制定新的人才政策,根据黄浦区发展战略定位,研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已有政策互为补充的人才政策,按照科学、合理、高效、务实的原则,探索建立新的人才政策体系,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政策环境。

(三)聚焦重点领域,优化事业环境

1、以“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支撑产业”为出发点,加大重点产业人才培育。要以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百人计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在本领域有影响力、居于标杆地位的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及团队,为黄浦金融高地、创意城区、智慧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证。注重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业、休闲旅游业、航运物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

2、以“创新平台塑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引领创新团队”为理念,促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新一轮名医生、名教师、名家名人、名教练工作室建设,优化社会事业领域引才育才平台建设,通过培训提升、跟踪锻炼、配备团队、资助扶持等举措“固塔基、壮塔身、树塔尖”,建立基础人才、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为层级的人才队伍,形成年龄结构合理、数量符合科学发展需求、依次递进储备的梯次结构,以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人才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直接提升新的黄浦区社会事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能级。

3、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互补推进,鼓励人才投资创业。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将“才、智”作为考察“商、资”质量的重要标准,坚持引进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企业和人才,为区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整体提升把好入口关。同时鼓励和支持人才参与非公经济发展,实施融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发挥区域内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探索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才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人才创业资助力度。

(四)强化保障服务,优化生活文化环境

1、深入实施优秀人才安居工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在实施为高端人才提供阶段性租赁住房的同时,研究针对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安家补贴和租房补贴政策;针对产业辅助性人才采取政府投资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方法,多渠道建设和筹措公共租赁房,以此有效缓解各个层面人才的阶段性租住需求。

2、满足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区文化要素集聚的优势,统筹区内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区级文化、体育软硬件资源,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满足人才精神文化需求。

3、切实解决优秀人才实际困难。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后续延伸服务,解决子女的入学入托需求及配偶的工作困难。建立优秀人才联系服务制度,深化重点企业首席联络员制度,加强与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沟通;制作黄浦优秀人才服务手册,梳理汇总高端人才服务信息,满足人才在黄浦的各类生活需求。

4、提升城区软硬件建设。优化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商业、交通、治安等综合环境治理,展现黄浦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良好形象,以文明高雅的城市面貌、配套合理的生活设施、整洁安静的办公环境吸引人才驻足黄浦。
(五)营造良好氛围,优化人文环境

1.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反映党和政府人才理念和人才扶持各项举措;大力宣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事迹,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人才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才政策知晓面、覆盖面。

2.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导向。确定人才资金继续投放办法,注重资金使用的规范化、实效性,敢于和舍得为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创新创业进行资助。联合院校、科技、财政、招商等部门,积极为人才架设创新创业平台,创造各种发展机会,建立人才发展“孵化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3.打造关心人才、凝聚人才的社会氛围。通过党和政府对人才生活、学习、健康等方面多角度的关心,让各类人才感受到祖国的温暖、社会的温暖。通过加强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开展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各项凝聚、团结、服务工作,让人才切实感受到党的关心和爱护,使人才排除各种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