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静安展现新面貌,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发布时间:2016-11-10 报送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撤二建一”,让新静安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新静安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区划调整赋予了静安更大的体量、更高的能级、更广的辐射范围。以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已经在静安基本形成,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国际一流城区水平,总部经济高度集聚,楼宇经济优势突出,总体经济实力和人均、地均产出都位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经济效益全市领先。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城区建设、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静安在上海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和提升。

新静安资源要素更加丰富。“撤二建一”是上海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探索。区划调整后,优质资源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和互补。特别是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检测认证、文化创意等产业将得到整合与优化,服务经济的产业链更完善、创新链更齐全、价值链更凸显。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得以有机融合,科教、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得以叠加整合,两区长期探索形成的特色做法和创新经验得以优化组合,城区综合竞争优势进一步彰显。

新静安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静安区面积37平方公里,既有南京西路地区、苏河湾地区、大宁地区和市北地区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重点发展区域,又有延安路、内环、中环、南北高架等重要交通轴线,还有苏州河在中心城区河湾最多、风景最美的岸线,且沿河两岸腹地广阔。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土地资源供应趋紧的大背景下,静安还有相对充足的后续发展空间,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显著提升。

好底子也要有人精心耕耘。如今“撤二建一”一年过去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静安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效应已经并将持续显现,新静安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文化融合聚合力

机关瘦身更“精”干

一年来,静安区紧紧抓住“干部”主体,牢牢把握“融合”主题,始终围绕“发展”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攻坚、聚焦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融合过程中,为确保干部队伍思想稳定,去年11月4日以来,联合党委和区委常委会班子成员先后与千余名干部“一对一、面对面”谈心,听取意见,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号课题调研,形成《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10个配套文件,为推动静安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只有人坐到一起,心才能走到一起、工作才能干到一起。静安区第一时间明确全区各部门、各街镇“三定”方案,第一时间整合调配办公场所资源,用最短时间实现“办公坐到一起、工作做到一起”,使原来两区的两个部门真正成为一个部门,方便群众办事、降低行政成本。召开区推进城市管理、绿化市容、房屋管理力量下沉工作会议,明确下沉方案,深化落实“1+6”文件精神,使得原来在街道层面为老百姓服务“难办、甚至办不成”的事,能圆满办成。今年年初静安区开展的区级机关科级及以下公务员交流工作,经过报名、面谈、公示等程序,最终共有147名区级机关公务员实现交流,充实到街镇、企业等岗位任职工作。

物理融合易,思想融合难,为使大融合促大发展,静安区用文化引领促思想融合。研究拟订文化强区实施意见20条,召开全区文化工作座谈会,开展大调研促大讨论,深刻认识文化在城区发展中的导向、引领作用,探索文化立区、融合联动新途径,为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合力。

“一轴三带”新格局

城市功能更“丰”满

“撤二建一”后静安区有了更雄厚的综合实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丰富的资源要素,面临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统一产业规划和功能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效应。空间是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等一切要素活动的载体,如何将这块“好料子”做好、做优?静安区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区域发展“十三五”规划,加以细化完善。

“一轴三带”犹如一个“丰”字,勾连起不同产业功能板块。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发展带特色鲜明、协调联动,延续和放大两区原来的优势特点。由南往北,“三带”依次是“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这里凸显“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重点发展以高端商务商业为代表的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区,打造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凸显“水脉、文脉、绿脉、人脉”,突出文化创意、商务商贸、休闲旅游、生态宜居四大功能,将成为新静安南北协调发展的引擎,打造上海中心城区新地标;“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主动承接中环“黄金走廊”功能,凸显“创新创意、产城融合”特征,推动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大学校区、居住社区等联动发展,打造上海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域。

“一轴”则是从静安南北纵深较长、发展梯度明显、文化特色各异的实际出发,打造一条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协调“三带”联动,统筹区域发展。它首先打破了苏州河、铁路、高架等空间分割,串联形成贯通南北、高效便捷的大通道,为要素聚集和产业发展创造条件。除了实现区域交通连接,这一复合发展轴还承担了资源联动、产业互补、文化融合、品质协调等重要功能。

“十三五”期间,静安区将始终按照市委提出的“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要求,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推动城区全面、协调、整体提升,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活力城区、和谐城区、美丽城区、国际城区、幸福城区”。

区域联动新速度

共享发展更全面

区域经济稳中向好。静安区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区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1-9月,“一轴三带”固定资产投资达157.14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86.9%,“一轴三带”税收收入合计增长达30.8%。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96.2亿元,同比增长22.8%。聚焦业态创新,积极引导知名金融机构入驻,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知名企业落户静安。调整完善南京西路商圈和大宁商圈业态布局,7-9月南京西路商圈商业逆势上扬。强化会计审计、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行业发展,专业服务业先发优势进一步发挥。

科技创新成效凸显。主动服务全市科创中心建设,有效推进区内各类创新要素整合。明确静安科创中心建设聚焦市北高新园区,园区被市经信委授予上海市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支持企业申报和实施国家、上海市的各类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市北高新-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等正式开业,WeWork亚太地区首站落户静安。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启动彭浦一小教育集团组建。完成闸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明德校区改扩建和星恒幼儿园建设。全面梳理现有公共文化配送项目和运作模式,整合市、区两级资源,组织开展文艺指导员进社区三级配送工作。成功举办“浓情静安·爵士春天”等多元文化品牌活动。获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区行动计划,区闸北中心医院二期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举办2016年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和全国冠军赛、2016上海·静安苏州河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等国际国内赛事,新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全力以赴补短板

百姓获得更实在


区域发展得怎么样,尤其是民生工作做得如何,最终还是要由老百姓评判,而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撤二建一”的新静安聚焦当前最突出的短板、最现实的民生、最迫切的难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努力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聚焦当前最突出的短板,加快综合交通建设。一方面静安加强道路建设,以打通贯通南北、联通顺畅、高效便捷的大通道为首要任务,努力在物理形态上解决问题。针对道路设施供给不足的瓶颈,在市相关部门支持下,全力加快南北通道、昌平路桥等道路和桥梁建设,其中南北通道一期将于明年初建成通车,二期将于今年底开工建设,从而进一步完善路网、增加运能。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市委关于交通大整治的要求,率先开展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交通类“110”警情、交通事故数和交通违法行为实现“三下降”。静安交通整治出重拳,举全区之力破交通难题,成效显著。

聚焦当前最现实的民生,深化“美丽家园”建设。静安区老旧住房相对较多,在加快旧区改造、成套改造步伐的同时,针对面上较为普遍的各类老旧小区软硬件缺失、居民居住品质不高等问题,集全区之力推进以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家园”建设。新静安美丽家园建设的总投资额逐步加大,由去年的5个亿,到今年的15个亿,明年预备投入17个亿。截至10月底,静安区累计拆除违法搭建17万平方米,整治“群租”1860余户,取缔违法经营1300余处。推开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73.5万平方米,完成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91.3万平方米、多高层综合整治573.6万平方米。今年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77万平方米,“十三五”内,将进一步实施415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实现“美丽家园”升级版全覆盖。

聚焦当前最迫切的难题,完善城区综合管理。城区环境面貌最能体现新静安的外在形象,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今年以来,静安一方面全力推进“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争拆除23.5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另一方面,以明年参加全国文明城区复评为抓手,全面启动“美丽城区”建设,严格用全国文明城区的统一标准,规范和要求城区管理各项工作。2016年启动62条道路、5个重点区域和多条自选路段的综合整治工作,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市容环境治理、民防设备改造和菜场集市门面标准化等相关工作。截至2016年10月,已经开工的路段近78条,已完成菜场标准化整治25处,建设静态交通项目1个,完成绿化项目62个。

而百姓关切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问题,今年7月份公布的静安“十三五”规划,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相关工作计划,既有量化目标,也有具体举措,还有制度安排,重点是解决好民生工作不平衡问题、平均数背后的大多数问题、指标外的群众真切感受问题,努力让静安的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更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