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
这里是上海宝山。你可以在顾村公园看到烂漫的樱花,可以去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乘一趟异域邮轮之旅,也可以去罗店、杨行等地感受民间艺术,还可以看看陈伯吹儿童文学周里的有趣童书……
过去五年,宝山通过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发展,逐渐实现了一个老工业区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的转型之路。
2016年,宝山预计实现区增加值1046亿元,是2011年的1.4倍;预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2亿元、可用财力3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均为2011年的1.7倍。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2%,位居全市前列。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五邮轮母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淞工业区、南大生态区等板块调整坚定有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为全市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典型范例。
社会治理有新进步,协调推进顾村、罗店大居建设、配套和管理“三位一体”工作,“开门七件事”全面解决。开展“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拆违623万平方米,一批城市管理顽症得到有效整治。社会事业有新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持续高于经济增速。
党的建设有新局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在全市首创党风廉政建设风险责任清单制,打造了“上海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等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为推动和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今后五年,宝山的蓝图已清晰可见:在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宝山“两区一体化升级版”,着力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承载区; 建设城市功能转型的最佳实践区; 聚焦破除城乡新老二元结构,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相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迈向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共建共享“魅力滨江、活力宝山”的幸福生活。
变“粗重钢花”为“美丽浪花”,产业转型拓展“新平台”
10月12日,在宝山举行的亚太邮轮大会上,全球各大邮轮公司高管、邮轮行业决策者们发出的声音振聋发聩:邮轮经济已经进入中国时代。
作为后起之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1年开港之初9艘次邮轮,出入境游客2.3万人次;到2015年,邮轮港接靠邮轮279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152.5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的50%和62%。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正有序建设中,2018年将实现四船同靠运营。上港十四区产业进行整体功能转型项目,总投资150亿元、85万平方米的“上海长滩”将建设成为集绿色生态、商业商务、休闲居住、邮轮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北上海新地标。宝山滨江从“邮轮码头”到“邮轮港”到“邮轮城”的跨越式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宝山区域重点板块加快转型,南大地区统筹推进征收补偿、安置房建设、产城融合、配套项目建设等工作。吴淞工业区加大转型力度,加快腾地,明确发展目标、基本思路和产业规划。上海玻璃博物馆、半岛1919、中成智谷等一批先行先试转型项目建成运行。今年2月4日,宝山区与宝钢集团举行宝钢特钢地块整体转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吴淞口创业园同时揭牌,全面拉开吴淞工业区内宝钢企业整体转型发展的序幕。
近年来,宝山区着力培育高端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通过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着力打造“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集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制造业。
而随着“一号创新带”、“三号创业带”、“七号创意带”的陆续推出,宝山逐步形成了“一带三线五园”的产业布局。“一带”,即宝山滨江带,围绕从邮轮港到邮轮城的产业升级布局;“三线”,即依托轨道交通1、3、7号线在宝山的30个站点,分别围绕创新、创业和创意,形成面上辐射、点上集聚、线上联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五园”,即宝山工业园、宝山城市工业园、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吴淞工业园和南大生态科技园,侧重制造业的升级和整体地区转型。通过探索孵化器与科技金融“联姻”,引导建立“基地+基金”孵化模式,并盘活存量,曾经的老仓库、老堆场、老厂房,如今已成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宝山已形成以邮轮产业为特色、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齐头并举的格局。
还是用数据说话。2015年,宝山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60%,邮轮产业、大数据、平台经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四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达3056亿元,同比增长10%。成功创建“国家工业电子商务试点区”和“上海市平台经济示范区”,2015年,全区共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985.4亿元,同比增长31.6%,集聚电子商务企业274家。上海钢铁交易中心、上海钢联等项目不断壮大,宝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产业互联网集聚地。
未来五年,宝山还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区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速。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区增加值比重达70%左右,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以上。产业互联网企业产出将超过1000亿元。
精细化制度设计专治“踢皮球”,创新社会治理“见成效”
不久前,有市民打12345反映月浦镇富锦路(蕰川路—德都路)的绿化带里有人种蔬菜,希望整治恢复原貌。“这里恰好属于两镇交界地带,绿化带种菜的处置,又涉及城管、绿化市容、环卫等多个条线。放在以往,最容易‘踢皮球’。”现在根据区里相关规定,宝山区网格化中心有权根据“职能就近、管辖有利”的原则,直接将问题交给一个相关单位牵头办理。菜地被指定由邻近的街镇处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解决“踢皮球”问题,宝山的思路是:创新制度化管理,理顺条块化机制,提高干部的服务能力,眼睛向下解决具体问题,最终指向“居民满意度提升”。
宝山区经过多轮梳理,列出“三张清单一张图”。包括街道行政权力清单、街道事权清单、街道服务清单,一张“职责对应示意图”,打通街道与区职能部门“共转”经络,形成区职能部门—街道内设机构—街道服务中心的完整机构体系和服务网络。
今年上半年,宝山在全市17个区县的网格化工作中排名第二,在9个郊区县中排名第一。这对于面积广大、区域情况复杂的宝山来说,十分不易。居住在宝山的市民明显感受到,“网格中心”正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沟通政府和百姓的“民情桥”。
这只是宝山区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宝山区委区政府强化系统设计,建立具有宝山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落实街道体制改革,剥离招商职能,优化街道内部运作机制,强化“三个公共”职责。同时,创新实践“3+x”镇管社区模式,做实基本管理单元,提升镇级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宝山在原有“3+X”模式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镇管社区升级版。指导各镇针对商品房、老旧房、保障房、农民动迁房等不同类型社区,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而提升镇管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以品牌化运作的思路,发挥品牌的引领聚能作用,提升镇管社区多元化服务水平,指导各镇培育至少一个镇管社区品牌。如,罗店镇打造镇管社区“365”品牌,通过设置智慧社区活动室、组建社区便民服务社等措施,弥补社区公共服务不足;顾村镇打造“邻里守望”品牌,开展“三鸟齐鸣”服务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淞南镇依托“魏刚人民调解工作室”志愿者品牌,在全区首建调解培训基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此外,未来的五年里,宝山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加强社会协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增强社区发展活力。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枢纽作用,强化社区公益服务扶持引导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重点扶持培育四类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开展“创宜居宝山、建美好家园”活动,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实施社区工作者增能计划,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固定模板,没有统一方式,只有以民为本,予惠于民,以群众满意为唯一的检验标准,这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漫长,宝山探索先行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十三五”还将继续前行。
民生事业共享发展,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今年新学年,宝山区共有10所新学校、新校舍竣工落成启用,这一增加力度为宝山教育史上之最。两年前在祁连社区购置了新房的小李夫妇,入住新居后一直在担心:“这里的房子确实不错,但孩子将来上学不太方便。”不料去年,他们发现,一所新成立的“行知外国语实验学校”就在小区附近破土动工,今年刚巧赶在孩子要读小学时招收第一批学生。小李夫妇喜出望外:“这是我们的对口学校,这下我们放心啦!”
宝山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宝山教育财政拨款从2012年的20.03亿增长到2016年的29.26亿,年增8%以上;全区新开办学校(园)30所;学校体育馆面积从6.6万平方米提高到9.8万平方米,生均提高39.4%;教学用计算机数量从1.9万台增长到2.4万台,生均提高19.8%,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一些新开办学校的环境和设施配备常常让一些见多识广的市中心区域同行惊叹不已:“哇,真是大气漂亮,让人羡慕!”
不仅仅是教育,在宝山,公共文化体育以及养老设施的不断完善也让老百姓受益匪浅。过去五年,宝山改扩建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月浦文化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村一居一舞台”114个,新增公共文体设施180万平方米。修建通河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区级体质监测中心,市民健身环境不断改善。
目前,宝山“银龄居家宝”项目直接享受服务老人已有2.5万人。今年10月起,覆盖宝山12个街镇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动试运行。未来五年,宝山将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街镇全覆盖,“银龄居家宝”、睦邻互助点等居村全覆盖。
老百姓最关心的生态环境,也正向着“天蓝、地绿、岸洁、水清”的目标靠近。目前,宝山人均公园绿地1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各项指标名列全市前茅。骨干河道整治率达78%,城镇污水纳管率达9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基本实现全覆盖。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持续改善,区域降尘量下降41%。
未来五年,宝山还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黑臭河道,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PM2.5平均浓度完成市下达指标。城区生态更加优美,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4平方米,环区绿色步道达到100公里。
届时,宝山的老百姓,也将更有机会接触高雅艺术。投资约5亿元的上海长滩音乐厅,将立足国际视野,并注入宝山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打造集音乐演出、艺术培训、旅游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音乐厅,努力成为宝山乃至上海新的文化地标。与此同时,还将加快推进上海樱花大剧院、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二期)、宝山城市规划展示馆、宝山档案馆、宝山文化馆等一批重点的文化场馆建设,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只争朝夕,不忘初心。未来的宝山,必将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