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们,用博爱的笑脸,送给我们康复的希望。是你们,用热情的关爱,扬起我们重生的风帆。是你们,用温暖双手,架起了我们回归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这是出现在乐都路279号的上海第五康复医院六楼走廊里千百张康复病人感言中的一段话。这家原为松江规模不大的医院——乐都医院,近几年注重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治疗。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病人经医院神经康复团队的治疗,走出医院,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燃起了病人及其家庭幸福的希望。
舒适的治疗环境
医院四楼,是神经康复科的病房区,而六楼则是病人康复锻炼和治疗区域。走进这些区域,总给人洁净明亮的感觉,空气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异味,地上没有一点纸屑和污迹。走廊里,清晰地标着距离的标识:0米、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这里的病人每天都要在走廊里锻炼走路,有拄着拐杖行走的,有徒手蹒跚前行的,而这些标识,让病人计量着自己当天的努力,期盼着明天的目标,最终从这里走出,走上小区或街头。
走廊里,张贴着在这里康复治疗的病人的照片。一张张正在接受治疗或者正在努力锻炼的康复病人的笑脸,一幅幅已经康复的病人的形象,不只是康复治疗成果的体现,更是给康复病区后来者的鼓励,给病患家属的信心。这就是上海第五康复医院以袁海新医生为首的神经康复科团队为康复病人创造的舒适的、带有激励的康复治疗环境。
年轻的医疗团队
每当一个病人入院,医生、护士都会对病人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估,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手段,每个病人都会有一名专属的责任医疗师,负责对他(她)的康复治疗。也许康复治疗是一个新的概念吧,所以医疗师都很年轻。一个个病人,就是靠着年轻医师们的热情和医疗手段,站了起来,迈出步伐,舞动双臂,拥抱新的人生。
刘凯利,这位20多岁的姑娘,是这家医院年轻医疗师队伍中的一员,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扎着一条马尾辫,在为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时,脸上总是挂着热情的笑容。她对每一个接受治疗的病人,总是十分热情和礼貌。她手法娴熟到位,不马虎、不含糊。当她从病人眉宇神态中发现在手法操作有酸痛感时,总会轻轻地像哄孩子似的说:“我轻些,你要坚持住,坚持住了,慢慢就不痛了。”当许多病人第二次入院治疗时,总是希望由她为自己做手法治疗。
王玉珏,也是一位年轻的医疗师,清秀而文静,娇小的身材,纤细的双手,手法同样娴熟。她对手法治疗中的病人,总是轻轻地问候,轻轻地告知应当怎么样配合治疗,还会细心地事先告知病人,某一个手法动作,可能会给病人有点酸痛,让病人一定要坚持。每为一个病人做完治疗,总会看到她架着眼镜的鼻梁以及额头上沁出汗来。病人离开手法治疗床前,王玉珏又轻轻地叮嘱病人和陪护人员,回到病房后要坚持锻炼,要注意和防止可能发生的摔跤等意外,让病人及家属感到她亲切得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美丽的领头天使
人们总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的确,上海第五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的护士们就是一个个有着美丽心灵的白衣天使,他们有的阳光热情,有的文静和气。看到在走廊里坚持锻炼的病人,总会鼓励“老爷叔加油!”“阿姨加油!”还会细心叮嘱陪护在病人身边的家属或护工:注“意不要摔跤!”
这群美丽天使的领头人——护士长陆金雯,是一位病人和家属们都点赞的人,她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出现在神经康复科的一间间病房里,问候病人,鼓励病人坚持康复理疗和体疗。有一位病人康复治疗已有一段时间了,病人有些茫然,家属也感到十分疲惫。护士长每次见到这位病人都会说:阿姨,你的脸色很好,“看来你的康复很有成效,一方面是你自己不怕吃苦,能坚持体疗;另一方面与家人精心陪护是分不开的,这是比吃药还好的精神治疗。”“阿姨,看来你的康复还能更进一步。”病人听了就笑,而家属听了觉得之前的努力,辛苦付出没有白费,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