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服装由松江东华大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18

17日早晨7点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对接,开启我国载人飞行时间最长载人飞行。在10月16日上午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身着航天服帅气亮相,而这身航天服就出自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太空人的“穿衣经”
  在设计此次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身穿的秋冬常服时,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紧扣“飞天梦”和“中国梦”时代主题,无论是面辅料、色彩图案,甚至服饰细部缝迹线都融入了中国特色时代元素,展现中国航天员作为中国梦的太空筑梦人和守护者的美好形象。据该服装的主持设计者东华大学副教授周洪雷介绍,服装一方面突破以往单一用色模式,在天空色湖蓝基础上加入象征地球天际线和外太空色调元素,深浅明暗的变化搭配,让服装看起来更立体饱满,更有层次感;另一方面,工艺上多以立体直线条为主,前肩隐喻航天飞行轨迹的“S”型弧线与前胸象征胜利的“V”型直线拼条呼应,呈现粗细曲直和谐之美。
  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穿什么?据了解,除了发射和返回阶段,航天员在天空实验室都将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阶段和场合换上不同类型的专用服装,开展在轨工作、生活和运动。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着手设计了研发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其中,既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还有常服、任务训练服、专用服饰以及地面任务服装等数十个种类。
  以东华大学副教授刘灿明主持设计的运动锻炼服装为例,由可拆卸组合式上衣与裤装构成,用于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太空跑台运动、骑自行车运动”时穿着。在设计运动服时,既要在服装结构上满足失重状态下航天员肢体运动的动作变化和舒适度要求,又要兼顾狭小空间实验室内的视觉感受。最终,该系列运动锻炼服依据失重着装感觉模拟舱中视觉心理学实验分析结果,采用了不同纯度蓝色色块匹配使用,动感的线条分割符合人体工学,衣摆、袖口、裤口宽松度都可以自由调节,衣袖、裤腿可自由拆卸组合。特殊针织面料具有良好的热湿传递性、接触舒适性、卫生清洁性能,让运动锻炼服既符合功能科技要求,又具有时尚外观设计,成为了“太空酷跑服”。
  “克克必较”的创新团队
  “制作一件普通成衣往往需要经历调研、企划、造型设计、原辅料采集与结构设计、工艺开发与样衣试制等十多个环节数十道工序,而在复杂的太空环境,航天员服装对于功能和品质的要求会更高,专用服装的研发设计几乎要跨越整个纺织、服装、产品设计、材料等多个学科和全产业链。”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负责人、服装学院院长李俊教授介绍,东华大学组建了一支集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与创意设计领域的跨学科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用于保障航天员健康的运动锻炼服装对舒适功效等功能要求特别高,每件衣服重量误差超过1克就为不合格,特殊部位的尺寸误差超过2毫米就要返工。团队花在测试和风险控制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正常任务的时间。团队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分别在美观性、舒适性、防护性、功效性等工程化测试平台中模拟各种场景和突发状况,通过对航天员专用服装进行上千次各类整体和局部测试,力求精准完成每项工作。严格的质检要求,让教授们亲自上阵踩起了缝纫机、站在了烫台前,对每一根缝迹线都“丝丝入扣”克克必较”。“
  天员服装因为其特殊性,小到纽扣大到面料都需要定制模具进行打样,非常费时。从选料、染色再到定皮定版,通常需要1个月周期的任务往往紧缩在5天之内完成。这时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就发挥了大作用,学校联合企业不计投入,腾出生产线专门为航天员服装项目彻夜赶工。
  据航天员专用服装系列化设计项目技术总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俞建勇教授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宣布开启载人航天工程伊始,24年间东华大学先后完成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舱内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研制、航天员尿收集装置研制、半刚性太阳能电池帆板玻纤网格基板、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系列化设计等十余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头号战略武器研发、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