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军民融合科创 宝山推动区域“制造”向“智造”转变
发布时间:2016-09-13 报送来源:上海观察

围绕军民融合,宝山的产业已覆盖“海陆空”,形成“上天下地入海”的科技产业布局。“上天”,指以北斗平台复控华龙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以交大航空航天学院为依托的航空平台、临近空间和无人机等;“下地”,指以原总参谋部郑州科技创新工作站为依托的大数据机,以中电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燃气轮机,以上海石墨烯功能性平台为依托的新材料等;“入海”,指重点聚焦以美钻石油钻采系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水下工作单元等。
    北斗导航核心芯片技术的研发企业复控华龙,去年落户宝山。目前他们正在做的,是将其中的军用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推出国内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北斗多模处理芯片。在宝山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正与一些物流、渔业等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军转民”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
     在宝山,军民技术的相互转化、军地合作科研等各种类型的军民融合科创,正在逐渐生根开花。就在最近,宝山区正在创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并紧锣密鼓地制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力争借助军工科创体系提升宝山的创新能力,为加速宝山经济创新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尽管近年来宝山区经济转型的力度加强,城市空间布局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创新实力需要提升、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等问题。借助军民融合战略,不失为推动区域“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有效路径,且很契合宝山的资源优势: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属战略要地,是上海驻军最多的区,是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军港、机场等也一应俱全。其主导产业与军工行业联系密切,钢铁、深海装备、卫星应用、新材料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均为强势产业。国企中军工企业多,民企中也有很多涉及军工的国内领先企业。老厂房、老码头、老堆场、老工业基地较多,城市更新潜力极大。
    记者从宝山区科委获悉,为了整合军民融合科创的资源,宝山将依据技术成熟度分为1-9级,形成包括前端研发、中端测试、后端产业化的完整军民融合创新链。将重点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等高校军工院系战略合作,共同创建新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同时,积极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集聚全国军工类高校院系和科研院所、军工集团等单位,搭建系统集成试验平台和展示基地,加强技术与市场对接,突破技术转化为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借助城市更新机遇,将构建30家面向军工技术产业化的创新载体。依托该类平台,推进民用领域与国防领域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实现军民两用优势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催生一批具有国防科技工业影响力的军民融合项目,孵化一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军民融合创新企业。还将根据企业需求,建立若干个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院士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或战略咨询服务。
     围绕军民融合,宝山的产业已覆盖“海陆空”,形成“上天下地入海”的科技产业布局。“上天”,指以北斗平台复控华龙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以交大航空航天学院为依托的航空平台、临近空间和无人机等;“下地”,指以原总参谋部郑州科技创新工作站为依托的大数据机,以中电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燃气轮机,以上海石墨烯功能性平台为依托的新材料等;“入海”,指重点聚焦以美钻石油钻采系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水下工作单元等。围绕新材料、海洋装备、卫星应用、航空航天、网络安全、智慧城市等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宝山将开展全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区内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区形成若干个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比如,高境将重点聚焦太空数据科技小镇——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参创新工作站等国家级技术中心合作,发挥宝之云IDC、北斗平台、复控华龙等基础优势,建设卫星应用与大数据应用基地。又比如,月浦镇定位为近空深海智造小镇——积极引入高校重点实验室,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临近空间研发产业基地、深海装备、重型燃气轮机研发产业基地。而军民融合最佳实践区,则位于环上大创新示范区,围绕上海大学相关军工产品及与中船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等军工企业合作,继续推动上海大学和中船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共建团队研制精海系列无人艇,支持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在民用领域取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