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的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而文化人首先就是读书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虹口依然葆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色和浓浓的书香气。这里有着遍布各街道的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有着中图蓝桥文化创意产业园,是网罗各大知名出版商的现代出版基地。很多创业者也看中了虹口的文化“格调”,把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在这里,其中就有不少家创新书店。
“半层”书店位于虹口区音乐谷中的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前不久,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来虹口调研,就到这家“独立书店”里坐了坐,并与创业者亲切交流。这家书店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密码”呢?
轻轻推开一扇玻璃门,大大小小的logo“半层”处处可见,它由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含七巧板之妙意,这便是到了半层书店。来到这儿,会不自觉地被它的设计感和空间格局所吸引。
书店的前身是上海辛克实验机厂的厂房,现在这里是创业者韩晶和赵琦让梦想落地生根,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为了梦想启程接受现实考验
“半层书店”的创办者是两位才女合作,“80后”赵琦是复旦大学法学硕士,“70后”韩晶是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两个人十多年前结识于网络,因为看书这一共同爱好,成为了彼此的挚友。两年前,她们各自辞去原先的工作,决定开一间梦想中的书店。
为梦想出发要经过现实的考验。两个人先是用了近一年时间对书店业进行考察和调研,接着一路踌躇满志又磕磕碰碰地寻觅店址,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被她们一眼看中。
赵琦看上的是此地的历史感。上海辛克实验机厂原址、美式建筑哈尔滨大楼、犹太人在沪避难时的聚居地……那些旧日名字,凝结着历史的光影,又似乎需要今天的书香来与之衔接;韩晶中意的是空间的挑战性。狭长的二楼、不规则的房型……这个局部空间显然难以利用,却又恰恰可以造就一种书店想要的曲径通幽。
这家书店蕴含着一种错落的有趣。书店内部被设计成三个层次,一楼空间为纵向型,二楼空间为横向型,尤为特别的是,一楼与二楼之间悬空而出了一个小平台——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一个个“半层”,却又似融为了一体。
为了达到极简与质朴的效果,她们几乎将所有材料的都探索了一遍,最后只留下了混凝土、木头和钢。“返璞归真,带来的是宁静舒适,这样的体验正是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实现梦想要趟过现实的河流
赵琦说,“书是一家书店的灵魂。”“半层”于2015年5月正式开张,成立之初,“半层”的创业团队就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把各大出版社十年来的书目扫了一遍,挑选出三千册上架,后又陆续增加,目前维持在一万册的书量。
半层书店选书也有自己的标准,书的装帧、纸张必须符合图书美学要求,包括行距也严格把关。店员每天花很多时间打理书籍,每本新书都要检查,装帧不合格的就会被淘汰。同一本书,选书团队会看很多版本,最后选定一本最满意的。店里不仅有新近出版的书,还有本世纪初的一些经典版本的图书。他们所选的图书大部分都是思想性的,还有和日常生活美学有关的内容,和网络书店形成了差别。
赵琦与韩晶深知现在已不再是实体书店的时代,一方面房租、书籍自身的成本;另一方面,人们的阅读方式在不断改变,看纸质书本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这些都阻断不了她们的创业之路。“我们也在尝试,希望在实现经济独立的同时,寻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独立心灵空间。”
目前,“半层”不光有书,还有创意产品的售卖,包括传统手工艺品、设计师手做产品、日常生活老物件、图书衍生品等。今年6月份,半层书店也有了自己的“半层微店”,一批台版的建筑方面的书籍新鲜上架。
努力成为穿越雾气的闪亮灯塔
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从创立至今半层书店仍是非盈利状态。但是随着熟客、粉丝日渐增多,每月的亏损正在缩小。两位创始人有着广泛的社会资源,因此,书店也通过开展一系列与书相关的专业分享活动,诸如论坛、讲座、展览、读书会、产品演示会、签名售书等,吸引各种专业群体来此汇聚和交流。2016年7月,书店还开辟了一个角落作为放映室,可以容纳50-60人同时观影,定期更新主题,近期的主题为《城市与电影》,吸引了不少观众。
书店的两位创始人想努力打造的是一个具有优雅空间品味和隐世静观精神的独立书店。希望它能影响一部分人,使他们能在正常生活之外有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乐趣。有些人是为了书而来;有些人专门带着自己的茶壶来喝茶,寻找与茶有关的书;还有些人就是喜欢来逛逛。”
就像半层书店文案里写的那样:我们的理想是构建一处以日常生活美学和城市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心灵栖息空间。在大都市的茫茫黑夜中,小小的半层书店,将努力成为一座能够穿透雾气的闪亮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