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创建全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
发布时间:2016-08-22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疏通军民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让“军转民”“民参军”。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宝山,正在积极创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区域转型发展注入新内涵和新活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军民融合在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及上海市政府相继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推动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宝山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本区提出创建全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借助军工科创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加速宝山区域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新动力。
  宝山拥有军工资源、双拥共建、产业发展、土地资源、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宝山驻区部队多,数量大、兵种多、装备精,在全国位居前列;区委、区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宝山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具有很好双拥共建基础;宝山主导产业与军工行业联系密切,围绕国家战略布局,钢铁、深海装备、卫星应用、新材料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均为宝山强势产业;宝山部分国企、民企存量载体空间较大,老厂房、老码头、老堆场、老工业基地较多,具有很强的城市更新潜力。此外,宝山军转干部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他们军队和地方工作经验兼具,宝山具有丰富的军地深度融合发展人才资源。
  据区科委主任康锐介绍,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通道,科技产业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完整的军民融合创新链,依据技术成熟度分为1-9级,前端研发重点与国内重点军校及科研院所共同设立创新研究院,中端研发重点吸引系统集成试验基地与展示主体平台落地,后端研发重点培育成果转化的载体及产业集群。
  创建期间,将建立若干个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工作站,争取国家或上海市军民融合相关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专项落户宝山,定期邀请相关院士为军工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或提供技术战略咨询服务;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等高校军工院系签署协议,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对接军民融合重大专项,在重点新兴领域完善中试功能体系,建立形成若干工程技术中心,突破技术转化为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积极与相关军工集团沟通,力争打造一批面向军工技术融合的创新载体,孵化一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军民融合创新企业。
  据悉,围绕军民融合发展,产业类型已覆盖至“海陆空”,形成“上天下地入海”的科技产业布局。“上天”,指重点聚焦以北斗平台复控华龙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以交大航空航天学院为依托的航空平台、临近空间和无人机等;“下地”,指以原总参谋部郑州科技创新工作站为依托的大数据机,以中电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燃气轮机,以上海石墨烯功能性平台为依托的新材料等;“入海”,指重点聚焦以美钻石油钻采系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海底监测系统等。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物理空间上,将依托张江宝山园“三线三园”、吴淞工业区、南大地区的产业布局,集聚创新要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围绕新材料、海洋装备、卫星应用、航空航天、网络安全、智慧城市等军民融合重点领域,结合区内特色小镇建设,形成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如建设太空数据科技小镇--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参创新工作站等国家级技术中心合作,发挥宝之云IDC、北斗平台、复控华龙等基础优势,着力建设卫星应用与大数据应用基地。近空深海智造小镇--积极引入高校重点实验室,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临近空间研发产业基地、深海装备、重型燃气轮机研发产业基地。军民融合最佳实践区--围绕上海大学相关军工产品及与中船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等军工企业合作,继续推动上海大学和中船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共建团队研制精海系列无人艇,支持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在民用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同时,协同开展军民科技融合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力求在军民融合设施共享、军队物资采购对接、科技金融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民参军军工资质辅导、知识产权保护、军民两用创新人才培训、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双向转移等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