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国有区属企业“红双喜”连续五次成为奥运会乒乓器材供应商
发布时间:2016-08-10

里约奥运会已经拉开帷幕,这对于远隔重洋的金山国有区属企业——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大事。因为,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到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海红双喜已经连续五次成为奥运会乒乓器材供应商。作为一家老国企,上海红双喜让中国乒乓球器材运动品牌一步步名扬世界,其背后离不开一路走来的全方位创新。
    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
    1959年,为了在两年后即1961年由北京举办的第26届世乒赛上使用国产器材,周恩来总理把制作国际比赛用球的任务交给了上海华联乒乓球厂。(上海华联乒乓球厂即上海红双喜集团的前身,该厂早在1927年就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个乒乓球。)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研制人员先从当时独享世乒赛用球资格的英国海立克斯乒乓球上,测出重量、圆度、软硬度、偏心度,还有腰部、顶部的尺寸等10项质量标准,又进行了200多次原料配方的试验,最终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只符合国际乒联比赛标准的乒乓球。同年,包括球台、球、翻分器在内的全套赛场器材也在上海设计成样,通过了国际乒联的检验认证。
    “1959年,容国团代表中国队参加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一举夺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而那一年又正值国庆十周年,可谓双喜临门,于是,周恩来总理用极富喜庆色彩的‘红双喜’命名产品。”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楼世和向记者道明“红双喜”的由来。
老一辈的工作人员称,之前做乒乓球纯靠手工操作,模具放在水里,让一片一片“赛璐珞”塑料圆滑起来,然后手工压成半圆,再由两个半圆合起来,做一个球要一百多套程序。手工生产的乒乓球淘汰率很高,当时一年才生产几万个,只有5%的合格率。为了完成周总理下达的任务,红双喜乒乓球生产开始走上机械化道路。乒乓球生产机械化以后,合格率逐年提高20%到30%,产量从每年几万只增加到几千万只。自此,红双喜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创新铸就品牌战略核心
    乒乓球的合格率哪怕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不容易的。而从1987年到1995年,红双喜通过技术创新将合格率从28%提升到了近60%。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整个工艺流程从过去的50多个工序、108天,缩短到五六十天,这是红双喜的又一个里程碑。
    创新铸就竞争力,在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中,红双喜也逐渐迈向“品牌化”的进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2003年,红双喜“彩虹”球台在巴黎世乒赛上亮相,球台设计灵感来自中国赵州桥拱形结构,将球台的稳定结构与中国的典雅风格相融合。
    红双喜还为赛场提供了整体视觉设计,并大量采用新型材料,使这届世乒赛被誉为“史上最美世乒赛”。而此次里约奥运会的乒乓比赛用球也是红双喜在新材料研制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乒乓球采用醋酸纤维素为主要原料,替代已有120多年历史但危险易燃的赛璐珞材料,但其击球感、落点、声音、运动轨迹均保持了120多年历史赛璐珞乒乓球的特性,尤其是乒乓球最重要的“旋转”性能,更贴近传统赛璐珞,受到了乒乓运动员的欢迎。
    连任五届奥运会器材供应商
    2000年,红双喜为第27届悉尼奥运会提供赛事器材,成为中国首个奥运会器材供应商。王励勤、刘国正使用红双喜狂飚套胶夺得奥运会冠军,开启了狂飚传奇。
2003年,根据“强势品牌打造强势体育”的战略发展原则,红双喜重返羽球、举重项目,与乒乓形成“三足鼎立”。在北京奥运会上,红双喜提供了乒乓、羽球、举重等三个项目器材,成为中国首个“一届奥运,多个项目”体育器材品牌。“奥运会是最高荣誉殿堂,为奥运会提供器材是红双喜的骄傲。”楼世和说,今年红双喜也为里约奥运会提供了乒乓球和羽毛球器材。
    50多年来,大部分国手的球拍上都有着“红双喜”的印记,而每一次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也都有“红双喜”的贡献。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容国团、蔡振华、江嘉良、邓亚萍、孔令辉、刘国梁、王励勤、王皓,这些能够进入乒乓名人堂的球员,都有浓重的红双喜情结。不难看出,“红双喜”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力量及文化密码,在体育器材产业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