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熙炎院士
发布时间:2016-08-04
     陆熙炎,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凭藉扎实的基础、敏锐的眼光、踏实的作风,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奠定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国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并被国际均相催化会议选为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国际著名有机化学杂志《Tetrahedron》选他为编委会顾问委员。
    50年代初,陆熙炎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有机所,在汪猷教授的领导下,从事抗生素和糖类等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在国内,是他首次从低浓度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为中国抗生素工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是中国较早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的工作者之一。50年代末,由于原子能工业的需要,他参与了铀萃取剂的研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萃取剂P-204的工业化生产,并亲临一线,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70年代开始,国际上崛起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旨在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OMCOS)。陆熙炎敏锐地观察到这将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科,遂毅然转入这一领域。由于他有糖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的知识基础,他果断地决定,利用金属有机化学的反应来发展有机合成的方法学(Organometallics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OMCOS)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