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音】杨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深化落实的新阶段
发布时间:2016-07-29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扩大)昨天下午在世博中心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就人大代表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综合交通管理等四方面重点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是一项国家战略。去年5月,上海出台了22条意见,明确了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今年上半年,国家先后批准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新阶段。

从一年来的推进情况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有力有效,初步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全社会创新创业共识形成、热情高涨。

第一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是要激发创新活力。一年来,以落实国家授权上海试点的10项、20条改革措施为契机,上海围绕促进成果转化、政府管理创新、科技金融结合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批改革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重点解决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交易体系不通畅的问题。上海加大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下放力度,对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作了明确规定。下一步,还要围绕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直接设立或入股企业、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协议定价、知识产权交易等瓶颈问题,加大探索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府管理创新方面

重点解决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减少对创新活动的行政干预。目前,在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资质资格、评估评审等事项,放宽了部分新业态、新产业的市场准入。同时,根据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完善了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创新产品优先采购等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

重点是多渠道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扩大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促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加速发展,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同时,开展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保险资金参与投资科技创新,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另外,还在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第二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

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能不能出重大成果上。上海创新资源丰富,关键是要通过优化布局,充分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这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目前,张江地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要尽可能把各类创新资源向张江聚焦,打造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一个开放式大型研究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

二是建设一批创新功能性平台。

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

选择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集中布局重大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力争把这些区域打造成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着眼于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重点发展了一批市场导向、形式多样、服务增值的众创空间。目前,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机构超过500家。

第三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去年7月,上海发布人才政策“20条”。一年来,围绕人才引进、管理以及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和细则,初步形成了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引进主要聚焦两方面问题。

一是海外人才入境手续繁琐,永久居留证申办门槛高、流程长。在公安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实施了12项出入境新政策,简化海外人才居留、签证办理程序,放宽了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受理条件。

二是传统评价过分重学历、重职称、重技能等级证书。本市已经完善了居住证积分、居转户、直接落户政策,强化市场导向,把创新创业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指标。

人才管理,主要是在“放”字上做文章,给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给人才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比如,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比如,为科技创新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人才提供高级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不再唯学历、唯资历、唯职称。

同时,本市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为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

(新闻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