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力度更大,生活环境更优,配套服务更全,未来想在闵行创新创业的你有福啦!
发布时间:2016-07-06 报送来源:上海闵行


对接户籍制度改革

对接本市关于引进海内外人才简化手续、优化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一门式受理服务窗口,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建立柔性引才机制

以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每年引进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等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


探索市场化引才机制

强化与国内外社会诚信度高的知名专业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拓展引才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才。

对引进顶尖高层次人才及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奖励。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完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英才等选拔培养计划,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选拔资助力度,建立人才信息库和档案。


加大人才创业扶持力度

对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闵行创业、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研发型、实体型企业等,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房租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扶持。

推动高校在校教师、科研院所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培训、跟踪指导和经费资助。

支持人才参加全国和市级创业竞赛,组织开展区级创业大赛,对在竞赛中获奖并得到创投基金投资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资助。


加快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以及兼职创办科技企业,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

鼓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在闵行建设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师生及其校友创新创业提供载体空间。



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推动紫竹国家级海创基地、漕开发浦江高科技园市级海创基地、莘闵留创园等引才平台建设,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机制。


加强博士后培养平台建设

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中小企业申请加入上海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鼓励本市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在本区事业单位设立站点并招收博士后开展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出站博士后留在本区企业工作。


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新型的科技金融支撑机制

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

运用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在闵行发展。

励中小科技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获得市场融资。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引进市场化新型孵化模式,同时鼓励国资参与,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吸纳集聚类似于莘闵留创园、起点创业营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和辅导团队,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优化居住环境

继续加大人才公寓房源筹措力度,积极构建人才公寓与公共租赁房房源双向打通机制,扩大房源选择面,满足各层次人才居住需求。

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和街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人才购房、租房补贴等政策。


优化医疗环境

多渠道引进境内外优质医疗机构与医疗人才。

健全高层次人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家庭医生制度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家庭医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服务的长效机制。

开放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


优化教育环境

根据区内教育资源总体情况,结合人才实际需求,按照公平、就近原则,确保高端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得到满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协调解决其他人才子女就学问题。


优化文化环境

提升闵行包容性,加强与世界城市、文化传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尊重海内外人才在信息、艺术、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积极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进、创办、参与国内外文化活动。



探索为高端人才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

发挥闵行高端人才服务中心特殊机制,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为高端人才提供服务。

依托“闵行高端人才服务团”,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间的资源优势,解决高端人才在创业、居留、落户、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发挥闵行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联合会的功能,带动更多区域人才在闵行创新创业。


强化人才市场化配置,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区域一体化人才服务网络,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闵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强化动态性跟踪服务机制,形成全方位人才服务网络

落实人才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人才事业发展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人才排忧解难。

定期进行人才信息采集,不断完善人才信息库;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人才服务工作。

探索引进国际专业培训平台,提供专业性创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