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对《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说明。发布会上透露,到2020年,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努力形成高质量、可持续、有活力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率大幅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工业发展效益保持全国前列。
未来10年坚持高端
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表示,《实施意见》的出台有三大背景。
一方面,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制造业成为全球竞争新焦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加快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这对上海工业形成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另一方面,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日益紧迫。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要求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新跨越。对上海而言,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陈鸣波说,上海的制造业基础较好,但是跟国外先进水平,如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制造业相比,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有很大差距。今后10年怎么办?主要是坚持高端。“上海工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要防止二产空心化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空心化,如大飞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核心零部件都有布局。”
提质增效主动减量
制造业空心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制造业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25%这个数字并不代表什么,但是表示一个决心,上海制造业一定要保持一定比重,这是上海创新活力的主战场。”
能不能守住25%的底线?陈鸣波说,“十三五”期间,按照全市GDP平均增长6.5%,制造业保持25%的比重,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需达到3.8万亿元,现在是3.3万亿元,5000亿元缺口从两个方面补:第一优化存量,发挥上海良好的工业基础优势,包括300项高端装备的自主突破等,乐观预测可以增加3000亿元产值。第二引导增量,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生物医药等体量大、增加值率高、提升空间大的行业,策划引进一批重点项目,这块将有近4000亿元新增产值。
陈鸣波表示,上海工业要提质增效,还要主动减量。“十三五”期间,启动50个左右重点区域结构调整,把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成本过高难以生存的企业调整出去。完成结构调整项目约3500项,再加上电子、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累计减少工业产值2000亿元左右。
工业用地弹性出让
《实施意见》根据上海的特点制定,重点是能够操作或落实的政策,部分政策今后还将进一步细化。
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马静说,对企业来说,最关心的是《实施意见》中的具体举措能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是降本。在税费方面,上海全面落实国家的一系列关于税收优惠的政策,比如全国统一的“营改增”,还有对小微企业减免的税收政策等。此外,在上海操作权限内的政策,按照有利于企业减负的要求执行。在土地方面,希望企业的用地成本基本保持稳定,实现弹性出让,降低企业用地降本,一般工业项目出让期为20年,考虑到好的企业和好的项目,出让期可以是50年。同时,也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和租让结合的方式。在用工方面,降低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率2.5个百分比。用能方面,年初以来工业电价下降2.12分/千瓦时,并通过发电企业与用户的直接交易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融资方面,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设立产业基金,融资性的担保基金等等,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是提速。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速计划。上海土地比较少,空间有限,利用有限的资源内涵式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支持企业加大智能制造的改造力度,在绿色改造力度等方面提升内涵。提升品牌、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同时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的排放和降低安全的隐患。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开发,这就是发挥上海智力的优势,这是上海的优势。
再次是松绑。《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上海104、195、198区域中的联动机制,随着现在整体的发展,还是要尊重现实,实事求是,联动发展。有的地方,在195、198区域中,好的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允许符合整体规划和环保要求的优秀企业,潜力大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最后是助力企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扶持方面,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支持企业新材料首批次的突破,首版工业软件的突破,支持工业新产品开发,在这方面加以鼓励引导和支持。在基金支持方面,既要对接中央层面的专项基金建设、先进制造业国家基金,同时根据上海的产业,设立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集成电路等基金,也是支持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