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的山东籍台湾艺术家刘国松在中华艺术宫以“苍穹之韵”为主题,举办了个人创作回顾展。从1949年的立志从艺,到2016年的臻于至善,展览以70余幅画作展现了刘国松67年的创作生涯,展现了一代水墨大师在艺术领域不断继承、求索与革新的过程,也呈现了刘国松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
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今年84岁的刘国松,14岁学习中国画,17岁定居台湾,20岁改习西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艺术界刮起一股争画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旋风,也深深影响到大学时代的刘国松。然而,刘国松惊讶地发现,“许多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创作方法,都受到了中国书法、中国水墨画的影响。有些艺术家甚至还原封不动地把汉字,‘复制’到了自己的绘画中。”受到了极大震动后,他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也看到了全盘西化的盲目性,转而重拾水墨题材,并自此走上了一条“中国画的现代化”道路。
然而,刘国松不仅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还提出了“革中锋的命”以解除中国画在传承中形成的桎梏,因此同时“得罪”了当时台湾的国画界和西画界。尽管刘国松的观点遭到了大范围的质疑与攻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坚持着对现代艺术“抽象”的独特理解,并在作画材质与作画方式上不断实验,最终使中国水墨画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两岸的“现代水墨”艺术发展作出了跨时代的贡献。
“现代水墨”连接两岸
1981年,经艾青的推荐,刘国松受到时任中国美协主席江丰先生的邀请,赴北京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参展,这是他在阔别32年后回到祖国大陆。两年后的1983年,他又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在大陆的第一个个展。对于当时把抽象画视为新鲜事物的中国内地美术界而言,刘国松带来的“现代水墨”无疑更加令人惊奇,很快引发了轰动。“前辈的大画家都来参加展览开幕式。他们很喜欢我的画,程十发、陆俨少、朱屹瞻还主动跟我交换过作品。”刘国松对当时的盛况依然难以忘怀。随后的3年间,刘国松又先后在上海、南京、哈尔滨、武汉等18个主要城市开展巡展。1985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他与李可染同获特别奖。
在开拓水墨创作理念上,刘国松为两岸艺坛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在创作内容上,刘国松则倾诉着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1968年,美国的“阿波罗7号”飞船第一次冲出了大气层,将第一张地球彩色照片传回地面,全世界人民雀跃了。1969年初,刘国松以现代水墨创作了第一张“太空画”,在美国的主流国际美展上获得了绘画大奖。深受鼓励的他,一下子画了五六年的“太空画”。直到他感到难以再自我突破,便就此搁笔。时光荏苒,到了2000年后,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刘国松又以此为题材重启“太空画”系列。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风雪出征,太空舱中即挂有刘国松的“太空画”。10月17日,“神六”凯旋归来后,刘国松的画成为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见证。
(记者 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