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创新创业人才 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16-04-26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闵行则结合自身历史沿革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尤其是相对丰富的人才优势,提出了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并通过从营造优质的创业环境和打造高效的创新平台着手,不断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优质创业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近年来,闵行围绕加快人才高地建设,重点在经济、科技、金融和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闵行特色的人才发展政策。第一,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先期投入1亿元,之后每年按区可用财力一定比例持续投入。第二,优化海外引才政策。2010年以来,出台了中央、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配套政策,给予鼓励创业、团队建设、住房补贴等五方面总额最高达500万元的扶持。2013年政策到期修订后,更加突出鼓励创业的政策导向。第三,完善科技、金融和产业等政策。出台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助力创业企业发展壮大。下一步,围绕闵行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集聚区目标,将进一步聚焦和梳理政策,着手研究制定加快促进创新型创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意见,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提供导入期、成长期和发展期的全程服务,实现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的紧密结合。
   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拉长政府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链,用优质的事业平台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留住人才。第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2010年,闵行区组建了本市唯一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高端人才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构化的运营方式,为区域内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市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在创业、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第二,着力优化生活居住环境。近年来,全区着力引进和集聚了很多优质的医疗、教育、文体资源,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36%。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创新人才公寓模式,将包括晶华坊、祥泰苑等21万多平方米公租房项目与人才公寓房源打通,有效增加了人才对房源的选择面。第三,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人才制度,24位局级领导联系区域内48名高端人才代表,帮助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下一步,将继续利用高端人才服务中心独特的运作机制,不断拓宽人才服务空间,使服务内容更加贴近人才需求。同时,加强公建配套设施等建设,优化生活居住环境。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引进、评价发现和选拔使用等机制改革,以更配套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更加有力的激励保障,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第一,加大人才引进和使用力度。近年来,闵行区通过各类平台和载体推介闵行整体人才环境,通过参加大连海创周、上海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周、广州留交会,提升吸引和汇聚人才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012年,专门组团到美国引才,进一步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第二,依托社会组织力量盘活创新要素。2014年,专门成立了致力于推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组织——闵行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联合会,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沙龙,提供项目合作、人际交往平台等方式,打造“第三空间”。成功策划和建立了“智汇源”——闵行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孵化空间。第三,最大限度满足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加强“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民营孵化器“起点创业营”已成功孵化了“饿了么”、优纳科技等一批优秀的科技创业企业,其中,“饿了么”已成为全国知名订餐服务平台。下一步,将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成本优势,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推动一批创新型创业企业和人才在闵行集聚发展。
   二、重视前沿布局,打造高效创新平台
   一是完善科创中心建设布局。第一,根据建设科创中心“四梁八柱”的要求,聚焦闵行南部“大紫竹”区域,打造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发挥紫竹高新区的龙头作用,积极谋划紫竹高新区近黄浦江存量空间的建设,重点推进紫竹产研院和紫竹国际教育中心建设。第二,聚焦环交大、华师大等高校周边地区,以“零号湾”为载体,形成众创空间策源地。通过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充分整合和盘活大学周边空间资源,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大批科技型创业团队,打造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热土。
   二是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第一,承接溢出效应,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区级统筹,充分发挥全区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产业园区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三区联动”,在产业融合、资源共享、配套服务、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新型研发组织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第二,提升“供血”功能,推进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以发挥创投引导基金作用为核心,吸引和集聚一批天使基金、创投基金(VC)和私募股权基金(PE),建立新型的科技金融支撑机制,解决人才创业融资难题。完善创投引导基金的功能定位,从较为强调投资回报转为主要致力于推动全区创业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