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四个徐汇” 打造一流文明城区
发布时间:2016-04-26

“你幸福吗?”央视《新闻联播》街头随机采访普通市民的一则新闻,曾引发全民关于“幸福”的大讨论。作为主观感受极强的两个词——“幸福感”、“获得感”,究竟如何感知与衡量?近日,记者在专访徐汇区区长鲍炳章时了解到,“幸福徐汇”与“创新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一起,已被列入徐汇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关注老百姓的需求,民有所呼,政府要有所应答。”鲍炳章说,未来五年,徐汇要明确在上海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夯实“四个徐汇”战略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创新徐汇

  对标国际一流,产业发展、城市运行有突破

  “徐汇区的科研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科技企业境内挂牌上市数量74家、万人专利拥有量(60件)在上海中心城区都居首位,上海创客联盟单位,全市35家,徐汇就有11家。”谈及徐汇区的创新发展,鲍炳章区长颇为自豪,一桩桩一件件,如数家珍。

  除此之外,在“十二五”期间,徐汇区的行政审批改革有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智慧政务服务在上海是相对领先的。鲍炳章区长介绍,新建成的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取消和调整了164项审批事项,24家单位、139个窗口实现“数据共享、智慧服务”,“50%的事项可以网上申请,现场平均等候时间少于10分钟,一家企业从递交申请到拿到组织代码,时间缩短到4个工作日,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思议。”

  徐汇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了徐汇要对标国际一流,加快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双向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活力强、动力足的“创新徐汇”。

  “创新徐汇”如何建?鲍炳章区长说,主要在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城市运行的创新管理方面有所突破。

  
  漕河泾开发区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上海重要的创业园区,很多青年人在这里创业就业,每天早晨上班时段,十万人涌入漕河泾的场景,会让人觉得这个城市非常有活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资金、相互合作、生活成本等等。

  对此,鲍炳章区长说,“未来五年,我们每年花六个亿作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其中投入数千万元做早期的天使引导基金,重中之重就是聚焦漕河泾开发区,另外我们也在探索,没有资产或者轻资产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信誉担保这些方式贷到款。”据了解,徐汇已有20多家创客空间、2000多个创业工位(如腾讯创业基地、可可空间)。在这样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中,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COCO SPACE众创空间

  对于城市运行的创新管理,“十三五”明确了“一轴一带七片区”的功能布局,每个片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城市更新。以漕河泾开发为例,通过新建、重建和改造,形成适应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活动开展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同时,对绿地和开放空间进行更新改造,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空间集约、交流便利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再比如徐汇滨江、中南部地区等,都在城市形态、产业功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文化徐汇

  文化“反哺”城市,打造软实力名片

  无论是到西岸看国际大展,还是在浓荫微光的梧桐道上体验“慢生活”,徐汇总有那么些文艺气息浓郁之地吸引你去走一走,去近距离感受。

  去年底,有“远东第一大教堂”美誉的徐家汇天主堂宣布启动修缮。这也是20多年来徐家汇天主堂首次大修,预计在今年秋季将“修旧如旧”,恢复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风貌。

  
  徐家汇天主教堂

  文化底蕴深厚的徐汇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总量超过8万平方米,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三室艺厅”建设覆盖全区约50%的居委,“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基本实现,并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上海市唯一、全国首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除此之外,“十二五”时期,徐汇大力推动历史文物的修缮、历史街区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截至期末,徐汇区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9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名人旧居84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

  
  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武康路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徐汇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海派文化经典,构筑文化发展新地标,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徐汇”。

  徐汇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引领?鲍炳章说,徐汇文化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力争依托西岸文化走廊的锻造把徐汇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带入世界,集聚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艺院团、文化场馆、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域海派文化优势,聚焦媒体、演艺、艺术品、数字内容等重点产业,整合区域内外资源,贯通产业上下游实现链式发展,推进徐汇文化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徐汇产业发展能级。

  可以想见,未来五年,无论是在美罗城的上剧场看一场赖声川的话剧,还是在位于复兴路的上海交响乐团听一次国际顶尖指挥家执棒的新年音乐会,抑或是在徐汇滨江的“梦中心”和“龙美术馆”漫步,用文化的发展来“反哺”城市,最终更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

  美丽徐汇

  补城市管理短板,构筑生态宜居绿色家园

  “徐汇将现银杏樱花大道?”鲍炳章区长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徐汇中环高压线下走廊从梅陇路到漕宝路一带,原来全是违法搭建、层层转租,目前正在拆违。违法建筑全部拆除后作为绿地建设,规划种植数千株银杏和樱花,将形成3.5公里左右,占地面积超过500多亩的绿色生态景观道路,绿地里还将配有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等。“到时候,在徐汇这样的中心城区,锻炼、赏花两不误。”

  在徐汇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加快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丰富城区功能形态,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便捷高效、绿色宜居的“美丽徐汇”。

  
  康健园湿地整治后

  除了上述提到的樱花大道,鲍炳章表示,还要全面整治区内河道,重点实施泵站改造、雨污水混接改造、生态治理等,确保区域内42条河道水质达标,实现“河畅水清”的美丽愿景;扬尘污染治理,推进以龙吴路为重点的源头拔点、道路执法,以及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管,有效改善空气质量;路网建设,包括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南站地区断头路辟通、区区对接道路等。同时,确保轨道交通15号线、龙水南路越江隧道等市重大工程徐汇段顺利推进。

  “‘美丽徐汇’建设,也是补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短板,拆除违建还绿于民、整治河道、治理扬尘污染等举措,都是补短板的具体举措。”鲍炳章说,未来五年,徐汇将花更大的力气致力于优化提升城区生态环境,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相匹配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筑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幸福徐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提升居民幸福感

  在徐汇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幸福徐汇”与“创新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一起,构成“四个徐汇”的战略框架,而“幸福徐汇”可以说是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期间,立足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共享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补好发展短板,建设让居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幸福徐汇”。

  “幸福”偏重于人们的主观感受,那么如何来衡量市民的幸福感呢?据调查显示,健康是上海家庭幸福感的第一大来源。收入报酬、环境品质、居住方式、子女养育、文化差异等,也都影响到幸福感。

  
  徐汇滨江

  鲍炳章介绍,建设“幸福徐汇”,要坚持需求导向,加大政府投入,努力实现共享发展,重点抓好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就业年龄段人群。比如“人均预期寿命”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到“十三五”末,徐汇区居民期望寿命达到84.5岁。而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29岁。

  “在养老服务、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多个方面,关注老百姓的需求,民有所呼,政府要有所应答。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蜗居的人有房住、生病能够找到好医院、孩子上学有好学校……每位市民的幸福感都不一样,但感受幸福感的基本环境一致。”鲍炳章说,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上,工作要见成效,要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