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产业布局——一轴一带七片区
发布时间:2016-04-26
城区功能布局
    对接上海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按照加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城区内涵发展、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从发展梯度、功能互补、机制联动的原则出发,科学布局全区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建“一轴一带七片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轴——肇嘉浜路及衡山路交汇至徐家汇支点,连接漕溪(北)路—沪闵路,形成“Y型”发展轴:作为徐汇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串接起徐家汇、中徐汇(上海南站周边地区)等区域,并穿越衡山路复兴路地区和枫林地区,连接辐射了区内的主要功能板块。“十三五”时期,要强化提升“一轴”的交通连接功能,注重沿线生产、生活功能的布局与优化互补,推动各片区协同发展。
    一带——徐汇滨江发展带:作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功能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南拓北连,在浦西地区贯通外滩、南外滩以及闵行滨江,串接起滨江枫林、滨江龙华和滨江华泾地区,在徐汇区境形成总长11.2公里的“S型”发展带。“十三五”时期,要基本完成土地收储,加快基础设施、公共环境与重点项目建设,具有文化创意、创新金融、休闲观光、居住生活功能的国际滨水岸区开发初见成效。
    七片区——主要包括:徐家汇国际商务核心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滨江国际水岸魅力区、枫林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中徐汇融合发展实践区和南徐汇城市功能拓展区七个重点功能区。
    徐家汇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简称徐家汇地区)。以“体验型消费、智慧型商务”为引领,通过提升港汇恒隆广场、新建徐家汇中心等旗舰项目带动,丰富原有错位发展特色业态以及环徐家汇广场连廊建设,优化体验式消费。瞄准国际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整合,形成办公环境优越、总部集聚的综合性城市空间,成为体现徐汇繁荣繁华的国际商务核心区。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简称衡复地区)。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探索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保护历史遗存,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历史建筑修缮和风貌道路整治,延续城市文脉,提升环境品质。优化商业配套,拓展旅游功能,进一步挖掘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文化内涵,打造集居住、商业、办公、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慢生活街区。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简称漕河泾开发区)。坚持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存量空间调整和生活设施配套,加快产城融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生态环境,发展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空间与服务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新空间。
    徐汇滨江国际水岸魅力区(简称徐汇滨江)。坚持文化先导、产业主导,有序推进功能性项目和载体建设,提升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突出文化品牌塑造,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创新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完善休闲娱乐、公共活动等功能,加快形成体现徐汇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的滨水新城区。
    枫林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简称枫林地区)。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与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研发和临床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生命健康产业链,加强与上海南站、徐汇滨江、漕开发等地区的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体现徐汇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与产业高地。
    中徐汇融合发展实践区(简称上海南站地区)。上海南站地区要坚持整体开发、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与综合环境建设,提升融会贯通南北区域的链接功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主动承接邻近区域的产业延伸与配套,推动各类社会事业、产业的汇聚融合;强化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校、上海植物园等区域单位的联动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南徐汇城市功能拓展区(简称南徐汇地区)。以华泾镇为重点的南徐汇,以功能品质提升、循序渐进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系统和市政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态居住环境;持续推动产业载体建设升级,承接相邻区域产业辐射与转移,探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与“四新”经济;打造居住、休闲与产业发展功能持续升级的拓展承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