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宁高度关注和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政府扶持就业创业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长宁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创建创业型城区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一、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7余万个,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内。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共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100余次,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085人。扎实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培训12万余人次,开展农民工培训5.3万余人。
(二)创业活力明显增强
长宁坚持“创业、创意、创新”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建立并健全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宣传五大体系建设。建成创业园区(孵化基地)17家,创业见习基地25家,帮助成功创业3400余人,培育创业之星40余名。建成区、街镇、社区三级公共创业服务平台,组建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创业孵化基地联盟。广泛开展创业文化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创业活动130余场,吸引万余名创业者积极参与,大力弘扬了“充满活力、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长宁创业文化,积极塑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创业工作也面临着挑战。比如部分劳动者职业技能转换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户籍劳动者创业意愿有待进一步激发,就业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权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对“十三五”时期就业创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十三五”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新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就业优先战略得到广泛认同。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15〕1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等多个指导意见,把稳定就业局势作为经济正常运行的首要目标,将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同时,社会各界对就业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十三五”期间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将迎来新一轮发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长宁基本建成“三个城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城区功能不断提升。紧密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及自贸区建设等举措,都将有力推进长宁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大量创业机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必将为就业创业工作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宏观环境。
3、创业型城区建设的不断深化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夯实了发展基础。三年创业型城区(社区)的创建,工商登记注册等商事制度的改革,中小微企业融资条件的改善,创业孵化基地的蓬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催生了众多小微企业,带动了就业。新一轮创业型城区(社区)的深化建设,将营造更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培育更多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拓宽更广创业投融资渠道,营造大众创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十三五”时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1、就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一方面,面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数量随户籍人口数量(户籍人口由2010年的60.54万人降至2015年的59.24万人)呈下降趋势,预测到2020年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急需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全区就业岗位数量将保持稳定并呈现净增长(年均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因此,就业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少就业岗位。影响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原因是技能素质和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2、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体由4050人员向2030人员转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帮扶大龄失业人员就业的政策措施体系已逐渐完善,通过就业援助基地、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建设以及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渠道,4050等传统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状况基本稳定。而近年来,2030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渐凸显。虽然实施了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帮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矛盾仍然突出(2015年市政府第一次将长期失业青年列为考核指标和市政府实事项目),需要重点关注。
3、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由政策扶持、引导向政策和服务并重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做好青年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对我们的就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有效提升就业意愿、创业氛围、求职观念等“软环境”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必须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水平,因此如何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4、就业形态和结构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86.9%增长到2015年的97%左右,居绝对主导地位。现代商贸业、航空及物流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75%,现代服务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带动就业的核心。在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从而就业创业的内容、形态、方式都将随之发生变化,这对我们制定促进就业政策、开展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5、扶持创业工作正从扶持生存型创业向培育机会型创业转变。随着创业型城区(社区)创建工作的深入,抽样调查显示,社区居民整体创业活动率由2012年的9.5%上升至2015年底的13.5%。35周岁以下青年的创业活动率由2012年的11.2%上升至2015年底的16%,意向创业率由2012年的15.6%上升至2015年底的21.8%,创业活跃度显著提高。创业者主动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追求更大发展空间而选择创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随着机会型创业的增多,推动创业有利于经济活力的保持和经济繁荣,减轻就业压力。
三、“十三五”期间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
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站在新的起点上,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宁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出台了《长宁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就业帮扶、职业培训等工作。“十三五”期间,长宁将着力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五大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保障体系。在落实就业托底帮扶、支持创业(服务)组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政策集聚效应;此外,聚焦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在放宽企业准入条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发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区级、街镇、社区、高校、园区“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创新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直通车”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平台建设,推进就业帮扶和托底安置。建设“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打造涉外人才来长宁创业创新工作的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众创空间,拓展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
(三)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教育培训保障体系。鼓励高校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加强中小微企业培训服务。促进职业培训和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专业化培训。推进青年大学生职业见习力度。
(四)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权益维护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全力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推进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失业预防和控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仲裁调解,完善“6·6”工作法,落实街镇辖区网格内劳动关系的协调管理责任。
(五)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强化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就业创业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完善就业创业统计、监测机制,定期开展就业创业调查和失业监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就业创业服务高效、便民。发挥宣传引导机制作用,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舆论宣传,广泛开展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着力营造长宁就业创业文化氛围。
近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加快打造贸易功能突出、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扎实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市区联动,不断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长宁区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共就业创业人才服务活动,通过“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等活动形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帮助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