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产业规划思路和布局情况
发布时间:2016-03-08

上海市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编:

第二章 青浦区功能布局与区域联动

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

第四章 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

 

第二章 青浦区功能布局与区域联动

十三五时期,顺应区域一体化要求,立足于上海加快形成网络化、组团式、多中心、集约型的城市空间格局,按照统筹区域协调联动发展要求,强化青浦新城和西虹桥商务区辐射引领作用,依托轨交17号线、318国道等廊道,加强区域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继续深化一城两翼功能布局。

 

2-1  青浦区一城两翼功能布局示意图

一、青浦新城: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增强新城集聚效应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品质,打造成为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形成一核三片功能布局                                     

整合内外资源优势,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向东强化商贸商务功能、向西拓展休闲文化功能、向北提升产业创新功能,形成一核三片功能布局。

 

2-2  青浦新城发展示意图

1、一核

指新城核心区,包含老城中心(老城区)、行政中心(公园路、夏阳湖周边)、商务中心(轨交17号线青浦站区域)等重要功能片区,完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形成功能突出、配套完善的城市中心。

提升行政文化功能。依托公园路、华青路等区域和区文体中心、档案馆新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完善行政文化服务功能,形成服务全区发展的行政文化中心。

强化商业生活功能。优化整合商业布局,提升桥梓湾、盈港路、夏阳湖等商业集聚区功能;把握住房供应节奏,优化供应结构,注重提高居住品质;以打造外青松公路城市新地标为契机,完善商业娱乐、星级酒店、金融服务等功能,形成宜居宜业的商业生活中心,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重大项目建设和布局优化,形成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中心。

2、三片

东片:强化与青东地区联动发展,重点发展总部办公、产品研发、商品展示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商务业。

西片:依托淀山湖、大淀湖等众多水系和优良生态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生态居住功能。

北片:立足一园三区先进制造业基础,打造集制造、研发、办公于一体的现代产业新区。以东大盈港、外青松公路为轴线,导入居住、商务、休闲等功能,打造产城融合廊道。

(二)增强新城综合功能

推进轨交17号线新城站点周边开发,增强居住生活、商业消费、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功能。推进新城上达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形成城市新中心。推进外青松公路沿线地块功能转型调整,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总部经济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区。推进一园三区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四新经济,完善服务配套,促进产城联动发展。推动崧泽高架西延伸、青浦大道开工建设,增强城市快速通行能力。健全高品质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配置,增强城市吸引力。利用河道水网资源,打造环城公园水系,促进水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推进老城区改造,优化提升老城区功能。

(三)提升产城绿融合发展水平

青浦新城要进一步推进产城绿融合发展,推动一园三区联动升级。夏阳街道、盈浦街道要围绕塑造多元、复合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空间格局,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力度,重点推进老城区和城郊区域升级改造,凸显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形象。香花桥街道要以强化街园融合为核心,以完善功能性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为重点,加快推进老集镇改造和新集镇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街道。工业园区要以产业先进、资源高效、产城融合、生态文明为主线,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推进国家级生态园区创建,成为先进制造业和产城联动的主战场。张江高新区青浦园要围绕转型、创新,进一步融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建设战略格局,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以及高科技产业承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青浦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标杆。出口加工区要抓住接轨自贸区和服务会展两大契机,促进加工区和功能区协同发展,增强功能拓展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规模能级,成为对接自贸区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二、青东地区:打造以中央商务区为引领的功能组团

继续举全区之力发展西虹桥商务区,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功能,以西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引领青东地区乃至全区发展,着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功能拓展区和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青东地区规划统筹、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打造集高端商务、会展会务、时尚生活等特色于一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中央商务区功能组团。

(一)形成一核两区功能布局

 

2-3  青浦东翼发展示意图

坚持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以重点区域为功能核心、以重要交通廊道为发展轴线、以主导产业组团为基础功能区块,打造一核两区整体格局。其中,一核指西虹桥商务区;两区指南片中央商务区功能拓展区以及北片转型发展示范区。

(二)推进组团协同发展

1、突出西虹桥的中央商务区核心引擎功能

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重大机遇,发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功能优势,加强与虹桥商务区对接,深化西虹桥功能布局,做大会展、商务、居住三大核心功能,强化文化、科技、旅游三大服务支撑,把西虹桥打造成为开放、绿色、时尚的中央商务区,成为推动青东地区乃至全区发展的核心枢纽和增长引擎。

提升会展引领功能。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功能平台,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关联产业配套,推动高端会务、设计、广告、租赁等会展服务产业链集聚,将西虹桥打造成为上海国际会展之都的核心承载区、世界知名展会的功能集聚区和会展产业的发展示范区。

增强商务复合功能。发挥交通枢纽、会展平台优势,加快上海西虹桥企业总部试点基地、上海西虹桥文化产业园、北斗西虹桥基地、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网功能区、西虹桥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高品质开发、高平台招商,培育集聚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新型金融三大业态,加快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增强科技、文化、旅游、购物功能,将西虹桥培育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中央商务区。

提升产城融合功能。依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和成熟的高端居住及国际社区资源,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加快蟠龙文化休闲与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生态宜居的中高端住宅开发和星级宾馆建设,加强与徐泾镇区的联动,将西虹桥打造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2、增强两区服务中央商务区的支撑功能

中央商务区功能拓展区。主要指以徐泾镇、赵巷镇、重固镇和华新镇凤溪社区为主的东翼南片区域,充分发挥临近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及虹桥商务区辐射,依托国家会计学院、宋庆龄学校、远大健康城、世界外国语学校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重点发展商业商务、专业贸易、特色居住等功能。依托徐泾104区块楼宇资源,聚焦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科创中心、商务配套,打造总部型产业社区。依托奥特莱斯、吉盛伟邦、米格天地等商业贸易资源,发展商业商务、宾馆、娱乐餐饮等,做强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意邦建材、西郊农产品等交易市场和三通一达等快递物流集聚,做大专业贸易平台。依托徐泾、赵巷等中高档住宅和国际社区,发展特色居住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转型发展示范区。主要指以华新镇区(不含凤溪社区)、白鹤镇为主的东翼北片区域,主动承接中心城区、虹桥商务区和安亭汽车城辐射,重点发展新型智造、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华新和白鹤工业园区、华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白鹤现代休闲农业等重点功能板块和产业项目,提升汽车零配件、摩托车整车制造、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能级,转型发展创新智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市重要的转型发展示范区。

(三)强化青东镇域建设

徐泾镇要主动融入虹桥商务区,着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提升园区能级,培育会展配套产业生态圈,推进老镇区更新改造,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成为会展配套服务核心和现代化城市功能新区。赵巷镇要进一步提升商业商务区能级,提高特色居住区品质,加快195区域二次开发,凸显时尚生活、高端商务的品牌效应,成为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的现代化新市镇。华新镇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优化城镇功能,提升镇域品质,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新市镇。重固镇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重点培育发展以平台经济、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白鹤镇要紧扣一产培优、二产转型、三产促新的产业发展思路,聚焦打造新型工业、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现代农业、城镇服务等功能,成为沪宁沪杭发展带上的特色节点镇。

三、青西地区:打造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著名湖区

以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打造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著名湖区为目标,推进历史文化名镇联动发展、江南水乡国家公园共建,构建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会议、康体疗养、绿色制造、都市农业的产业体系,成为传承古今创新发展的特色镇区、彰显江南水乡魅力的生态景区。

(一)形成两片两带三组团功能布局

 

2-4  青浦西翼发展示意图

根据上海市政府印发的《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沪府发〔201358号),构建两片两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细化,不断丰富著名湖区内涵。

(二)拓展湖区功能区域

依托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进一步挖掘水、古、绿特色,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功能区域。推进青西郊野公园建设,依托湿地景观和湖滨资源,建设水漾湿地生态区、江南人家体验区、水上森林生态区三大功能片区,拓展康体疗养项目,打造集游憩、康体、休闲、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远郊型湿地郊野公园。推进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实施大观园全面改造升级,打造以上海国际帆船港为载体的帆船度假综合体,争取举办一系列国际、国内帆船赛事。推进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推进古镇风貌改造修复、历史遗迹复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进新型文化体验、生态度假、总部基地等产业项目,打造商旅文娱一体化综合业态。推进生态带和风貌带建设,实现沿湖生态景观走廊的全线贯通,打造上海湖泊旅游的特色道路和慢行系统,并适量开发水上运动和参与性项目;依托湖荡、湿地、河道、田园等空间,打造水乡风貌带,串联式发展休闲观光、康体疗养、乡村度假等产业。

(三)联动建设历史文化名镇

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注重人文城镇、特色城镇建设,推进资源整合、联动发展,聚焦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和总部经济,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短板,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镇要主动融入新城发展,争创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新镇区、古镇区、产业区、沈巷片区四区联动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引领青西地区整体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练塘镇要以绿色制造、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活力和统筹镇村发展能力,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生态友好、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新市镇。金泽镇要发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青西郊野公园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康体疗养、生态农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成为环境优良、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的新市镇。

四、构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

加强轨交17号线及318国道等廊道对区域空间布局的带动作用,引导资源、产业、项目沿线合理布局,推动沿线地区交通组织提升、重大项目导入、产业转型发展,带动新城、新市镇、重要功能区开发建设。

(一)强化轨交17号线带动功能

以轨交17号线作为发展轴线,联动一城两翼发展,成为带动青浦跨越发展的生命线推进沿线功能布局开发,因地制宜打造新城核心区、宜居新市镇、商务会展配套区、综合购物中心、旅游休闲生态居住区等。加快站点周边综合开发,合理确定开发模式,串珠式打造若干个集交通、居住、商务商贸、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地铁站点周边综合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二)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多规合一,完善区域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加强新城和东翼、西翼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协同,形成一城两翼空间互动、资源共享的联动发展态势。以轨交17号线、318国道、盈港路、崧泽大道、北青公路等东西向廊道为带动,同时发挥G15、外青松公路、嘉松中路等南北向交通要道的内外联通作用,强化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加强与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的交通连接,加快建设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区骨架道路和乡村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体系功能。


 

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

十三五时期,着眼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四新经济为引领、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青浦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主动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完善发展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深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把握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新趋势,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赵巷商业商务区等一批服务经济载体建设,促进会商旅文一体化,提升现代物流、软件信息、创新金融等生产服务能级,推动七朵金花加快发展,促进服务经济规模扩张和能级提升。

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战略,以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提升传统产业,以外引内培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依托一园三区等重点载体、北斗导航和民用航空等重点功能平台,聚焦精密机电、电子信息、印刷传媒等三大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优化发展快速消费品等产业细分领域的优质品牌。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建立健全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引领作用,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促进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拓展和提升农业复合功能。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结构调整基准底线,建立企业基础数据库和体检档案,探索建立产业存量调整筛选诊断、差别化政策引导、清单动态调整、提前告知、服务配套等机制,运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政策引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引导传统产业运用 互联网+”等现代理念转型升级,扩展制造业价值链;推进制造和服务相互融合,加快发展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重点区域转型。推进104区块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强化一园三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等功能,推动华新、白鹤、练塘工业园区向先进智造升级,促进徐泾、朱家角、金泽、商榻工业园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195区域重点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与产业链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向城市生活功能转变。198区域以土地减量化为重点,加强整理复垦和生态修复。

提升引进产业水平。构建空间、行业、项目三方面准入机制,制定统一、清晰、便捷的投资准入标准,提升新进产业项目质量。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强化一城两翼重点区域招商,加大轨交17号线沿线站点及其关联地块等招商力度。强化土地源头招商,深化落实产业项目闭环管理制度。强化产业楼宇专题招商,鼓励产业楼宇与经济小区合作招商。强化招商模式创新,完善平台招商、合作招商、委托招商等模式,优化招商服务,提升招商品质。

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加快质量强区建设,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品牌战略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企业质量在线监控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鼓励优势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二、彰显经济特色优势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新趋势,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充分释放重大功能性项目引擎作用,彰显青浦生态品牌、创新智造特色优势,打造流量经济、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提升经济发展新势能。

(一)提升流量经济新优势

大会展。充分释放国家会展中心带动效应,加速培育完善会展产业,做大做强会展核心产业链,延伸会展配套服务业,培育保税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会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打造会展产业集群,成为上海会展经济的核心承载区。

大平台。推进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网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引进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贸易集团公司和电子商务龙头型企业,建成国际贸易和海外营销促进平台。打造技术进出口贸易平台,拓展技术进出口交易咨询、交流展示、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加快引进个人消费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大宗商品商务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

大流通。发挥快递物流企业集聚优势,依托三通一达、顺丰、德邦、佳吉等优质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物流/供应链的总部、管理、金融等高端业态以及电商、冷链、医药、保税等方面的专业物流。引导和支持快递企业实施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战略,促进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大数据、互联网和金融联合发展。

(二)凸显生态品牌特色优势

休闲旅游。围绕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水、古、绿等特色优势,全面增强旅游业核心能力,在全市率先构建水陆空立体旅游发展框架。拓展旅游功能业态,推进由观光型旅游为主向综合型旅游转变。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科学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引入新型产品,将青浦建设成为集湖区休闲度假、名镇文化体验、都市乡村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水上旅游(低空旅游)、生态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商业、农业、体育、医疗、生态等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产业能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

健康服务。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旅游、人文资源,积极与国内外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合作,引进康复中心、高端养老会所、保健机构和新型健康服务项目,发展康复疗养、医疗服务、健身保健、健康咨询和教育等多功能复合的医疗保健产业,打造上海养生休闲胜地。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智慧医疗和健康电子商务产业,推动健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张江高新区青浦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业。

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到2020年,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认证率达75%。做精做强稻米、草莓、茭白等特色农业,做大做深农产品加工业,打造高附加值、高效优质农业。推进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的深度应用,培育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多元化的新型流通业态,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农业。推进三一联动,提高农业旅游发展水平,丰富茭白节、草莓节等节庆内涵,打造农业旅游品牌。

(三)培育创新智造特色优势

高端装备。夯实精密机电等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向智能专用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北斗导航平台,注重上游导航芯片、无线、板卡产业引进,中游终端运行和下游系统集成、数据采集、指挥调度导航定位、运营服务等。做大做强民用航空产业平台,探索向通用航空产业拓展,加快发展集研发、制造、维修、服务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

新材料。培育壮大一批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提升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新型纤维材料和功能纺织面料的研发及应用,加快推进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智能服装)、超导材料等前沿产业的发展。着力将改性塑料联盟和高分子新材料创新热点培育为国际先进的高分子新材料评测和转化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集聚发展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淀山湖信息谷品牌。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业。以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建设为支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结合,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总部经济。以轨交17号线地铁上盖开发和西虹桥、淀山湖、移动互联网等上海企业总部试点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差异化定位,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和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长江经济带民营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让总部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中小企业在丰富产业结构、释放创新活力、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作用,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产业能级高的龙头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外向型经济。推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优化外资利用结构与方式,聚焦四新经济,推动外商投资高端化、高效化与多元化发展,提升开放对自主创新的推动效应。加强产品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加速培育国际化企业,增强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以跨境电商为依托开拓新市场。

三、构建“双创”活力新区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具有青浦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努力将青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产业高地与活力新区。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创业主体。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和鼓励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成立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型机构,重点培育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引进行业龙头创新企业和具备创新研发中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

打造创新创业集群。立足一园三区,积极对接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通过信息化、创新服务产生集聚效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培育领军企业,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集群,提升辐射能力。

发展创新创业载体。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支持各类社会化运营的众创空间发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二)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加强科技服务。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网络,打造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深入各街镇园区的创新服务分中心,扶持和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非研发类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和一门式服务系统。发展知识产权、科技信息、商务咨询、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理、评估等中介服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加强金融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村镇银行等新型业态发展。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大基金产业培育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四新领域,促进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集聚。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吸引优质私募基金落户,推动私募基金产业发展壮大。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等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兴产、人才强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引领,完善人才认定评价标准,优化人才开放流动机制,构建人才梯次引培体系,深入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高技能等五类人才重点工程建设,造就一支规模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出众、引领作用明显的优秀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加强人才政策的完善落实,加大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加大人才公寓筹措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健身等便利生活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强化人才服务,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发展人才交流类社团组织,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人文人际环境。

 

 

第四章 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

十三五时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城镇建管新格局。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城乡一体、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快速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安全高效的网络化市政设施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增强服务支撑能力。

(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完善快速道路网络体系,完成S26入城段、318国道拓宽、318国道-嘉松中路跨线桥等重点项目,推进崧泽高架西延伸、G15抬升及辅道、G50青浦大道出口、G50西岑出口等工程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通道连通,重点推进胜利路、复兴路(北延伸)、锦商-金商公路、外青松公路北段等道路建设。加强与邻区道路对接,完成山周公路(嘉定区界)、嘉松公路(嘉定区界)、青昆路(改建)、汇龙路、华志路等道路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交通连接,建成运营轨交17号线,同步做好相关配套道路建设。着眼拓展立体交通体系,探索发展通用航空。

完善区内交通网络。构建一城两翼各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道路交通网络,重点推进青浦大道、盈港路(贯通)等新城重要骨干道路,加快推进天山西路、蟠龙路等青东地区配套道路以及沈砖公路、谢庄路、练西公路等青西地区配套道路建设。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城市政道路交通网络,切实改善老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完成道路扩宽和断头路打通工程,重点推进港俞路、漕盈路北段等道路建设。

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初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结合轨交17号线和大型居住社区等重点开发区域,有序推进轨道客运综合换乘枢纽、镇级公交枢纽建设,持续优化公交线网,进一步扩大村村通辐射面,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停保场、候车亭、信号灯、充电站(桩)等公交设施布局建设。协调发展静态交通,结合轨交站点完善P+R停车设施布局。

推进内河航运建设。初步形成以三、四级航道为骨架的三横一纵干线畅通、河海联运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框架,协助推进长湖申线、苏申内港线、油墩港的航道整治,推动实现通往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的内河集疏运通道高标准贯通。

(二)完善网络化市政设施体系 

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加强检查、维修和养护,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结合新建道路,试点推进集水、电、气、通信等各类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优化水源地布局,协助推进太浦河清水走廊、黄浦江上游金泽水库及原水连通管工程建设,实施青浦原水支线、供水管网及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进一步巩固一网分片、多元互补、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格局。继续完善三道防线,开展西部流域泄洪通道达标建设,按规划配置青松片、太北片及太南片排涝动力,实施雨水泵站、雨水管网新建与改造工程,探索建设海绵城市,进一步完善洪涝分治、蓄排结合、标准到位的防汛保安体系。

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完善电力供应体系,建成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新泽220千伏变电站和蒸淀等20110千伏变电站,完成新通22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推进重固22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

推进天然气管网覆盖。有效发挥北部气源入口-重固门站二期工程和出站管工程的效应,改善供气条件。建设连接各镇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完善各镇市政燃气配套建设,实施天然气入户三年行动计划,力求新增天然气用户数年均不少于1万,到2020年,实现城区、镇、撤制镇符合通气条件的居民用户天然气入户全覆盖。

二、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坚持管理引领、民生为本、安全为先,加强城镇安全运行管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基本形成运行安全、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现代城镇综合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重心下移,形成城镇管理合力。依托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继续加强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有机衔接,建立以城管为骨干,公安为保障,市场监管、房管、防灾和应急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城镇综合管理体系,并逐步向更多社会管理领域拓展延伸,实现全覆盖。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探索第三方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民参与为一体的城镇管理常态长效机制,提高管理顽症的快速发现和有效处置能力。

(二)提高城镇综合管理能力

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区、卫生镇创建成果,完成青东农场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加强违法建筑、无序设摊、群租和环境污染等顽症治理,确保城市化地区市容环境责任区管理制度覆盖率达95%以上。提高对地下空间、轨交、建筑、桥梁等设施以及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防范标准,有效减少安全隐患。推进道路、水务、绿化、环卫等城市养护作业领域管养分开和市场化改革,保障设施高效运行。强化道路交通管理,持续推进排堵保畅工作,确保道路交通整体良好有序。提升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能力,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建设。

三、全力打造智慧青浦”

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深化智慧应用为重点,以加强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着力点,加快智慧青浦建设,大力提升城市智慧服务和应用水平。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推进光纤到户,到2020年,实现城市宽带接入能力和家庭宽带接入速率达全市中上水平,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达50兆比特/秒,光纤入户率达95%,城镇化地区光纤到户覆盖率达100%,完成已有小区光纤到户、商务楼宇光纤到楼改造。开展无线城区建设,完善以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重点推进4G网络建设,到2020年,4G用户普及率达70%。完善网络安全设施,重点提升网络管理、态势预警、应急处置和信任服务能力。

(二)构建智慧应用体系

深入推进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就业、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智慧应用和业务协同,打造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诚信、治安防控、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全面支撑城市功能提升和安全运行。加快推进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流程优化、业务协同为重点的智慧政务建设,建成网上政务大厅。加快智慧社区、村庄、商圈、园区等智慧城市新地标建设,推进智慧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

(三)加强数据开放利用

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资源互联开放共享,深化公共资源、公共资金、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重点推进地理位置、市场监管、交通状况、重点区域大人流状况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利用公共数据资源进行增值开发,采用服务外包、社会众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公众信息消费。健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制度,规范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开放、利用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