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政策一网通查 上海有哪些人才政策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2012年10月发布)
政策原文
扶持力度
申报条件
申报程序
提交材料
受理服务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

若干意见(试行)

(二O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嘉府发〔201252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方向,创新招商引资的方法和模式,强化招商资源的统筹和整合,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和水平,让招商引资工作在我区加快实现十二五三大奋斗目标的历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新的发展形势,现就我区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全区层面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要围绕做强制造业、做大服务业、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现代农业的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结合嘉定已有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定位,进一步细化全区总体的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引导,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

各街镇、园区、经济小区要根据全区的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和业态规划要求,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进一步细化自身的产业定位,发挥优势,错位竞争,逐步形成并不断做大做强产业发展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集群。

当前从全区层面要加快实施产业的百千亿工程,重点打造以下产业发展集群:

()汽车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末,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形成集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研发与设计、汽车服务与贸易、汽车文化教育及汽车体育等全领域、高端化的产业链。

不断扩大整车生产及销售规模,积极引进各类汽车制造企业的销售总部及龙头贸易企业;引进一批核心的研发、设计类企业,形成一批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端公共平台;大力推进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依托雄厚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基础,强化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汽车租赁等汽车的后市场服务。

()文化及信息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末,以现有园区基地为基础,建成、提升一批国家级、市级的特色或示范产业基地,实现1000亿以上营业额的总体产业规模。

继续大力引进传统互联网产业链中的高端、引领性企业,同时要大力引进和扶持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相关产业,积极引进互联网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及结算中心企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广告、软件、影视传媒、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游戏研发设计类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末,在嘉定有优势和一定基础的重点领域培育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总体形成千亿级的产业规模,将嘉定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地。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发展基础,发挥已经入驻的高端和引领性项目的龙头带动效应,重点吸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软件和信息产业、物联网及相关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的高端企业入驻。

()资本市场及金融产业集群

十二五期末,力争有1000PEGPVC企业落户嘉定,资金管理规模达到1000亿,累计有1000家区内企业获得投资,嘉定金融硅谷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发挥嘉定创投的杠杆效应,大力推动创投产业的发展;加快助推企业上市,以财政扶持、股权激励等奖励方式,积极引导区内企业进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在海外上市;推动企业通过新三板、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吸引海内外上市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嘉定;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专业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业比赛和创业者入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引入各类市场化孵化器入驻,扶持优质孵化企业;搭建各类平台,积极引进各类处于快速上升期,有望在一定时期内上市的科技性、成长性的企业。

()生活性及公共性服务业集群

十二五期末,通过招商引资基本形成层次完备、结构合理、与嘉定的产业发展及城市化相配套的生活性、公共性服务业体系。

按照产业集聚和市场细分的目标,强化商业楼宇的招商力度。注重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健康、旅游、休闲等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引进一批高端商贸、学校、医院、酒店、会展、餐饮企业,创造良好的生活服务及公共配套。

二、切实转变招商观念,推进招商方式创新

()注重行业招商

就近拓展产业链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招商的重要途径。各街镇、园区要按照各自的产业特征,围绕自身优势和特色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招商活动。

各经济小区要注重引进相关产业中的龙头、标杆企业,并发挥其带动、示范效应,延伸相同及相关行业知名企业,以商引商,形成集聚效应。

()强化服务招商

加快向以专业化服务促招商转型,建立产业链式服务机制,从企业融资、研发设计、产权交易、人才招聘等各方面形成专业化服务。

鼓励各园区、经济小区引入或设立各类建设装修、物业管理、人事培训、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科研开发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帮助入驻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平台招商

进一步强化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式,发挥区级招商平台作用,多形式借助各类国内外知名产业活动,做好宣传推介。

继续深化并不断提升嘉定科博会、旅游节庆活动等现有平台,扩大区域影响;扩充完善创新创业大赛、资本产业对接会等新型平台,拓展招商新领域;鼓励各街镇、经济小区到产业集聚的一线城市及其他资源相对集聚的重点城市设立小型、专题型的招商平台,近距离开展相关服务对接工作,提高招商实效。

()探索联动招商

整合全区资源,推动街镇结对、联动招商模式,发挥城市化地区项目信息多,产业发展区块有资源的特点,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成果共享。

注重产业定位,完善区域产业规划,引导特定产业企业集中特定区域,对重大项目准入、落户、迁移进行区级统筹;探索对非资源消耗型企业实施统一的招商扶持政策,避免各街镇、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

三、强化资源共享互补,实施招商政策统筹

()促进总部企业集聚

1、各街镇现有企业上市后需异地建设总部大楼的,原则上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建设,如以上市企业主体申请用地的,其统计口径及税收的街镇实得部分以土地摘牌的年度为基数,基数留归原街镇,增量部分五五分成。

2、各街镇培育的成长性企业需要异地建设的,其统计口径及税收的街镇实得部分以企业获得土地摘牌的年度为基数,基数内五五比例分成,增量部分归供地所在街镇。

3、新引进的上市企业、区域性总部、外资总部及规模龙头企业落户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引进街镇与实际落地街镇不同的,统计口径及税收街镇实得部分由项目洽谈引进的街镇与实际落地的街镇按三七比例分成。

()抢抓新三板上市机遇

注册落地在张江嘉定园范围未覆盖街镇的现有企业,符合条件拟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可迁址注册到嘉定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园(工业区叶城路高科技园),统计口径、企业税收全部留存原注册所在地街镇。

()实施区域优势互补

1、现有骨干企业因动迁安置、结构调整等,经审核整体搬迁至其他街镇的产业区块的,自土地摘牌年度起,统计口径及税收全部归入迁入街镇。

2、由各街镇提供给区招商机构的信息,因产业与城市规划原因而落在其他街镇的,经审核确认列入区对各街镇考核的附加分内容。

()避免注册型企业区内无序流动

各街镇、经济小区应加强管理,避免注册型企业在本区内无序流动。

确因生产需要或异地购买办公用房等需要而迁移的,经济小区应在企业办理手续前上报区产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避免各街镇、园区之间的不必要竞争。

四、强化组织服务保障,提高招商工作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区政府成立产业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区产业项目从招商到项目落地全过程的指导引导、政策执行、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办。联席会议可在项目评审、项目推进、政策执行等不同性质的决策推进事项中,定期或根据需要召集相关部门参加会议,推动招商引资涉及的各项重大事务的推进落实。各街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招商工作思想认识,根据需要建立工作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区经委牵头,建立区级招商项目信息资源库,完善招商信息、资源共享交流机制,定期更新补充,全区共享;加强招商引资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定期汇总,便于考核和各项政策的执行。鼓励同类型园区或互补型园区之间建立联动招商工作小组,加强联系,协同推进。

()完善产业规划,强化准入评估

根据产业发展新形势,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准入评估制度,对新引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使用区内土地、厂房、楼宇资源的项目,按照产业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决策程序,实行准入评估。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加强招商引资专门人才引进和使用,将懂经济、明政策、能公关、善服务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招商第一线。鼓励街镇适当增加相关投入,通过集中培训、外出深造、人才交流、挂职锻炼、压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大招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招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服务是区域招商的最好品牌。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改革和优化行政审批制度,简化程序,公开操作,限时办结,提高效率;继续强化项目手续代办制、项目工程代建制等卓有成效的服务举措,加快新引进项目的落地。切实落实本区陆续出台的小巨人计划等各类扶持奖励政策,在继续推进区级层面人才住房政策的同时,鼓励街镇通过集体收购等方式为企业优秀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等贴心服务,服务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银企合作、资本对接、上市服务、政策申报等各类平台,加强对新引进和在地企业的日常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入驻企业的发展,用企业的良好发展赢得招商口碑、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

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区产业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