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双创”引擎 打通“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2017-09-14 报送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在这座校园里,只要有创意和热情,本科生也可以做科研;最牛的教授、研究员领衔创新工作室,帮助学生将创意变成现实;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想要创业,创业课程、办公场地、投资人都能通过各种孵化平台获得……在创新创业的热潮中,聚集高水平人才的大学如何积聚能量培育人才,同时将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了助推“双创”的引擎。

4片“齿轮”聚成引擎

博士利文浩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交大学霸,他在读研时创建公司试图在移动系统和硬件安全领域突破产业瓶颈。可是真正要做出产品,光靠技术突破远远不够,公司正常运转一度捉襟见肘。燃眉之际,办公孵化场地、客户资源等学校的创业服务陆续“雪中送炭”,及时为初创团队带来了希望。如今,团队研发的产品已经用在了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移动支付工具上,公司估值也达到至少7000万元。利文浩曾经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也曾摘得“挑战杯”创业大赛的银奖,从“双创”教育、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到最终成为企业家,利文浩可以说走过了上海交大“双创”人才培养的完整成长链。

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的壁垒被完全打通了——借助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契机,学生创新中心、创业学院、紫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成为驱动上海交大“双创”引擎的4片“齿轮”,互相联动实现创新创业上下游和校内外的贯通,释放出最大的动能。2012-2016年,上海交大约有1.4万学生完成800万人时的创新课程与实践,仅去年一年在国内外各项顶尖赛事中就有1400余人次获奖;1800名学生参加创业训练计划,318支团队成立公司开始孵化,23家企业进入PreA轮,8家企业已经完成B轮以上融资。

成果转化有“加速器”

近年上海交大科研创新实力持续强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连续8年全国第一,且今年首次突破千项。

作为“双创”主体之一,教师智慧的潜力如何释放?“其实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从没停止过学术上的创新,关键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将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交大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赵旭说,去年学校相继出台了《科技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操作细则》等10份文件,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式、路径和流程。这样一来,知识产权交易额得到大幅增长,2017年上半年产权交易额就达到了2014年全年的6倍。

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和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经营、通用技术合作研发等支撑平台构成了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为“交大智慧”成功落地转化提供了多种可能。例如高比强陶铝复合新材料、燃料电池、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生物活性肽系列产品技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转化;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立13个科技园区,现有企业729家,累计毕业企业213家,其中新三板挂牌4家、上市3家。

“研究型大学是富集科研人才、创新人才的‘池’,有条件也有责任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的精神和能力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大学应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双创人才的责任。”赵旭说。

(记者 易蓉)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