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新一批非遗名录揭晓 五人入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时间:2017-06-16

我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日前公布。
  入选第六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5项,分别是“一合酥”制作技艺、张泽青龙饺制作工艺、张泽羊肉制作工艺、泗泾豆腐制作技艺(汪家厅豆腐)和筷子习俗。入选第四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5人,分别是江南丝竹项目的费彩华、上海米糕制作技艺的顾卫忠和张春辉、顾绣项目的顾菊菊和吴燕。
  细心的市民发现,本次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常有意思,正好是“一桌菜”:甜点“一合酥”、主食青龙饺、主菜张泽羊肉、辅菜泗泾豆腐,最后还有一副筷子。这一桌“菜”看起来很简单,却有着传奇的故事。
  以“一合酥”为例,很多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想到“一人一口酥”的典故。据了解,“一合酥”是作为宫廷贡品流传至今,全手工制作,从原材料到成品有十余道手工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该项目技艺制作人刘堂志,先在北京拜师满族旗人酥糖制作者后代学习技艺,并将酥糖制作工艺程序反复琢磨,不断创新。三十多年前,刘堂志在京津一带开办工厂制作拉丝酥糖,受到当地民众青睐,产品销路甚广,产品还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作为“一合酥”道具出镜。刘氏酥糖“一合酥”具有酥脆香甜、入口即化的特点,落户小昆山后深受松江食客的好评。
  张泽羊肉声名在外,无需细述。张泽青龙饺制作工艺,却值得一提。据说,上海地区有“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呱呱叫”的俗语,将亭林馒头、张泽青龙饺、叶榭软糕并称为上海浦南点心三宝。青龙饺是清明祭祖的供品,用一个大盆子将青龙饺盘成龙状,祈求祖宗保佑,春闱时能像青龙一样平步青云。青龙饺因青龙草而得名,具体做法是,将青龙草舂成糊状,在土布巾里挤出碧绿色的汁水,加入糯米粉和成粉团,制作饺子皮。以猪油、白糖、枣子、赤豆沙为馅儿,称为“四全”。蒸熟后,颜色碧绿深青,鲜明而有光泽,吃起来香甜肥滑,如加拌桂花,则更加美味。
  豆腐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食品,在全国各地都有制作,泗泾汪家厅豆腐却有独到之处。据说,它起源于清末的唐家豆腐店,从第一代唐金声开始,传承至第二代汪学仁,至第三代汪麟玉,已有百年历史。汪家厅豆腐的产品有豆腐、油豆腐、臭豆腐、豆腐衣、豆腐干、干丝等,都是通过传统的手工制作,凝结了汪家厅豆腐三代传人的智慧,其制作出来的豆腐等产品,味道纯正、口感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汪家厅豆腐最重要的传统技艺,体现在点浆的过程,其所用的卤水工艺是纯手工的,制作卤水所用的海菜梗也是泗泾地区所独有的。点浆的过程直接决定了豆腐的好坏,对技艺要求很高,这也是汪家厅豆腐区别于一般豆腐的主要特征。
  松江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明代松江府治下的七宝地区就流传着玉筷的传说,在民众中更是形成了一套筷子的习俗与礼仪。开埠以后,松江筷子文化也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标志。如胡祖德《沪谚》有“筷头上出忤逆,棒头上出孝子”的谚语。
  说完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来看看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费彩华主攻二胡、中阮等乐器,可为“饭后音乐”。顾卫忠、张春辉制作的叶榭软糕,可为“饭后茶点”。顾菊菊、吴燕制作的顾绣,又别开生面、十分精美,可以作为“观赏之佳品”。